再看影片《芙蓉镇》之随想(一)


重读历史:再看影片《芙蓉镇》之随想(一)

    学者鲍鹏山说过:“重读历史是每个时代的义务。每个时代,只有在重读历史时,才能读懂自己,并且在重读历史时,站到新的台阶上。”

    2008年,谢晋导演走了。笔者重看了谢晋导演过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

    在意识形态斗争漩涡中挣扎、奋争了几十年的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在文革后执导了多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影片,《芙蓉镇》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现实主义历史反思影片,应属于文革以后的“伤痕文学”。其风格、水准与当今《英雄》、《满城尽戴黄金甲》之类显然是迥异的,不可同日而语的。由于笔者亲历过那段历史,所以虽是重看,但仍然多次眼泪夺眶而出,觉得窒息,因为那些场面和撞击心灵的呼喊都曾经那样真切地发生于笔者的眼前,这是未有如此经历的人所无法体验的……我们必须感谢作者古华和导演谢晋为我们艺术而真实地保存了这段历史,使它不致被尘封和遗忘。忘记过去则意味着背叛,这背叛,其实就是背叛了自己,背叛了正义与良知。

    欲了解1963年“四清”运动至文革这一阶段中国的历史吗?想知道这一阶段中国民众尤其是县、乡(当时称人民公社)一级百姓的生存状态吗?想知道什么是“五类分子”“四清运动”“阶级路线”“新富农”吗?想知道那时“政治运动”带给人们的恐惧吗?那我们就静下心来看一看《芙蓉镇》……

    “四清”、“文革”,在某些人看来,甚至还可以举出例证说明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性”。然而,如果当一次“运动”被斗争、专政的人当中只有几个百分点的人是所谓“斗对了、专政对了”的时候,我们如何说整个儿运动是合理、正确的?假设反右斗争中全国确实“斗对了”十几个、几十个或几百个所谓“右派分子”,我们又如何能说整出莫须有的55万右派分子的“反右斗争是“必须的”,问题仅仅是‘扩大化”?……正如一位革命老前辈说:在追捕逃犯的战斗中,在击毙的1000人中包括了我们所追捕的4名逃犯,另996名死者是无辜的,我们能说这次追杀行为整体是正确的、必须的吗?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七色光彩。《芙蓉镇》虽然写的是一个小镇上的凡人凡事,但艺术典型化的手段仍可使它折射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折射出荒谬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在那样的背景下被扭曲的人性、被践踏的尊严和作为人的最基本权利,因为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找到当时的难以计数真实原型。反右——四清——文革,中国人风风雨雨一路坎坷跌跌撞撞走来,《芙蓉镇》则是那个时代带给我们民族伤痛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或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看这部片子是有些理解障碍的,因为他们缺乏实际的情感体验,更不用说切身感受,好在活过那个时代的人还有很多尚未离开人世,他们中很多人的切身经历仍然可以为这部影片做最有力的注脚。

    当一位年近50的曾经做过中学教师的在职干部告诉我,他不知道遇罗克为何人时;当如今还有大学生把在课堂上讲课时因有“批评政府”的言论而告发到公安局、市教委,甚至公安局当真为此“立案调查”时;当看到至今仍有人为文革大唱赞歌时;笔者深深感到震惊和悲哀。我们对历史的反思才刚刚开始,更谈不上广度与深度!这些都警示我们,如果对历史没有深刻、彻底的反思和批判,如果在反思中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羞羞答答,那么历史的重演将是完全可能的。一个犯了错误的人,要想真正改正错误,首先就必须是做到触及灵魂的深刻检讨,否则就有可能重犯——这是常识。反思历史不是为了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更不是为了“算旧账”,而是为了彻底地新生和涅磐。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集体公墓前突然跪下时,人们惊呆了,但是世界的评论却是:跪下去的是一个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而事实确实是德国迎来了期盼多年的统一,战后千疮百孔的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点击:观看短视频

    友人与笔者一道重看《芙蓉镇》时,曾提出过一系列问题,汇集于下,立此存照,以利反思——

    1、何谓“运动”?影片结尾中那个疯子敲着锣喊着“运动啰——运动锣——”有何寓意?

    中共取得政权以后,为了巩固政权,为了让人们洗脑,发动过连续不断的“运动”,如:肃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反右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所谓“运动”,就是有别于常态的一种社会政治活动,在这样的“运动”中,法治退居二线、三线,人治、党治上升到第一位,一切按“红头文件”规定办理。比如,你必须写出“向党交心”的文章,要交代灵魂深处没有与党同心同德的任何思想活动,找不出也得深挖,要把自己灵魂深处可能不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一丝一毫批倒批臭,要痛骂自己;比如,你必须无条件牺牲八小时外的时间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比如你必须揭发你所知道的同事、领导甚至家人任何不符合当时意识形态要求的人和事;比如,无须根据法律,某些“革命群众”可以根据需要到某人家里彻底查抄物品、文字;比如,无须根据法律,某些“革命群众”或上级根据文件要求下派的“运动工作组”可以决定某人是“反革命”、“右派分子”而被立刻隔离审查、站到台上接受各种名目繁多的侮辱人格的斗争,甚至戴上纸糊的高帽,胸前挂上写有某人姓名和罪名的木牌、铁牌游街示众;比如无须根据法律,工作组或“革命群众”可以剥夺某些人的工作权利以及获得工资报酬的权利……等等等等。——这,就叫做“运动”。

    而在“运动”中,活跃着如下一些人群:

    A、真正非常相信和热爱共产党的人,他们虽然对运动有一些迷惑,对某些做法有一些觉得不忍,但宁可相信是自己觉悟不高,也不会或不敢怀疑上级、怀疑党会有什么错的地方,他们积极响应号召,积极参加运动;但这些人一般不会做出过于出格的不道德的事情。如果他们揭发了自己的亲人、领导的所谓“反动言行”,也是出于忍痛大义灭亲和对党的忠诚。这些人应该是公民中的大多数,比如文革中红卫兵中的大多数更是如此。
    B、本来就对某次运动的革命对象有个人恩怨,恰好借着运动来发泄自己的怨恨,这些人往往对运动更加积极,对某些人的斗争更加残酷。这些人虽不是大多数,但也为数不少。
    C、本来就是势利小人,品德低劣,一心想往上爬而尚未得逞,心中迫切想借着运动整倒那些阻碍自己往上爬的人,他们在运动中整人、斗人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对“阶级敌人”表现出异常的“仇恨”,手段往往也异常残酷而缺乏人性。
    D、运动中的“革命”对象:这是受到运动整肃的一群人——
    (1)他们或者是确实有一些缺点、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的领导干部或群众,应该受到批评,或者应该离开领导岗位、给予某种处分;但他们在被整肃的人中是极少数的;
    (2)知识分子——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他们是历次运动中难逃的被整肃对象,原因是当时的政治理论给知识分子前面加上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这样的定性语言,这就形成了知识分子的“原罪”;而知识分子由于其有思想的能力,一部分知识分子更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士可杀不可辱”的个性,他们的言论、文章成为被分析、批判的罪证而无可遁逃;由于一部分知识分子确实显示出一定的水平、能力,他们成为一些人嫉妒和恐惧的对象;尽管这些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甚至非常想加入共产党,但他们由于前述原因被拒之于党组织的大门之外,且难逃被历次运动整肃的厄运。反右运动,使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彻底恐惧,彻底“夹起尾巴”低眉顺眼地为人处世了,否则他们难逃灭亡的命运。
    (3)在被整肃的大小领导干部中,有很多是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错误的,仅仅是因为比较实事求是、有一些正义感、良心,导致他们的言行不完全符合上级或中央的一些脱离实际的要求(如四清和文革中的一大批领导干部;当然,“整对了”的也有,但为数不是被整中的大多数);
    (4)在被整肃的群众中,不该被整被斗的却是绝大多数,其中有一些是为了改善生活而从事一点经济活动(用现今的话说即“发家致富”),违背了当时“极左”的政策要求(甚至并没有违反什么政策,仅仅是比有些人生活改善的多了一些),因而被列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投机倒把分子、农村中则定为“新富农”、“坏分子”……     (未完,接下篇)
                                                            2008年12月2日

     【相关链接】 ● 视 频 -- 影片《芙蓉镇》(全)    

                       ●  短 片:德国——对于自己民族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 因言获罪而遭枪杀的遇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