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在是重振出口贸易之前提


 

留得青山在是重振出口贸易之前提

 

――当前中国出口贸易“滑落”现象透视之二

 

 

 

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进出口统计结果表明,11月份的出口贸易额只有1149.9亿美元,同比下降2.2%。与10月份出口贸易额19.2%的同比增长幅度相对照,中国出口贸易额的下降并非“滑坡”,而是“滑落”。为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透视当前急转直下的出口形势。

 

对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驾马车,我们可以有拉动投资和拉动消费这样的提法,但不能提出要拉动出口,只能够说要推动出口。理由很简单,对于投资和消费,我们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手段加以激活,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可是,对于出口,需求要靠进口国的需求拉动,我们只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的现有机会去推动出口。

过去,中国是贸易小国,国际市场需求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在相当长时间内并不构成约束,中国企业所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现在,我们成为了贸易大国,就不能不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约束,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难度也因此而增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没有充足的贸易创造作为保障,仅仅靠贸易转移过日子,中国这个贸易大国不好当。

其实,即使没有出现全球金融危机,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也常常“碰壁”。例如,宏观一些看,近些年中国一直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微观一些看,中国企业在国外遇到的反倾销调查以及TBTSPS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贸易壁垒也会越来越坚固。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之下,客观讲,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显著,但在国际市场需求低靡的约束之下,现阶段中国拓展国际市场的边际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赞成进一步加大拓展国际市场的力度。虽然拓展国际市场的边际成本增高,但我们有必要去支付更高的边际成本。从长远来看,现在为拓展国际市场多投入一份力量,未来的预期回报要远远大于今天的投入。

然而,现阶段也的确需要好好盘算一下,看一看到底还要不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拓展国际市场。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出过“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口号,在当时对拓展国际市场帮助很大。想当年,在周边国家货币纷纷贬值的情况下,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之下,1998年的出口额还能够勉强增长0.5%,难能可贵。可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大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拓展国际市场的力度更要讲求有的放矢。

可以肯定,中国依然是当今国际市场上的千里马,但这匹千里马并不是不知疲倦的千里马,而应当是一批充满智慧的千里马。既然要充满智慧,就不应当伤元气,而应当懂得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该奔跑的时候则“不用扬鞭自奋蹄”。从长时间看,会歇脚的千里马一定会跑得过快,跑得更远。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在国际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积极进取。相反,在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疲软的时候,中国的出口企业也要主动休养升息,在提升自身产品技术含量方面尽可能做一些过去来不及做的事情,而切忌在国际市场上胡乱碰撞。

从客观条件上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许多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可是,与日本、韩国等更加的企业相比,我们的出口企业或许要好些。形象地说,我们的出口企业暂时吃不上肉了,但大多数至少还有口汤喝,中国企业勉强生存下来的机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事实上,如果没有出口贸易的支撑,不仅仅是日本和韩国,许多外向型经济国家的相关产业就会“丢饭碗”,而中国的企业在拓展国内市场特别是国内农村市场方面尚存“近水楼台”之便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一些国际上知名跨国公司一般来说具有占先优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撼动其地位。也只有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国际市场上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被松动,才有各种“空子”可以被加以利用。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才有实质性成长机会。就拿韩国来说,如果没有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西方经济的衰退,韩国的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等行业很难在日后有机会与欧美企业一争高下。明白了这个道理,中国的出口企业就一定要先活下来,再图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