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下的“亮绿色”增长——对丹麦“气候与能源”问题的考察


科技支撑下的“亮绿色”增长

——对丹麦“气候与能源”问题的考察

 

本报记者 王淼

 

从童话里的美人鱼、丑小鸭到很多孩子喜爱的“乐高”玩具,丹麦———这个遥远的童话国度今天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但人们的了解往往也仅限于此。对于丹麦,我们还应该知道点什么呢?那么就请跟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丹麦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吧。

1116~22日,应丹麦外交部和丹麦驻华使馆共同邀请,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十位来自国内知名媒体的记者应邀访问丹麦,对丹麦的气候与能源政策和丹麦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及环保能源方面的先进技术进行了学习和考察。短短的5天考察中,丹麦政府、企业和普通百姓在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解决环境能源问题方面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应对石油危机到针对气候变暖

在丹麦访问期间,代表团听取了由丹麦首相首席顾问、气候能源部官员、丹麦外交贸易理事会、哥本哈根市能源与环境处官员等所作的报告,访问了丹麦科技大学、丹麦风能工业协会、丹麦能源技术出口协会等单位,并参观了丹麦最大的垃圾发电厂、哥本哈根市的冰原与气候研究中心、洛兰岛新型生态社区、世界能源效率最高的热电厂以及节能建筑等。在交流讨论中,我们不仅看到和了解了丹麦的先进技术,也体会到了丹麦人先进的环保理念。

访问中,我们了解到,丹麦的能源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应对石油危机到针对气候变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立足本国条件,自觉使用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丹麦能源政策的共识。

在丹麦参加的多场讲座和讨论中,丹麦人往往都会提到“1973”这个年份。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是丹麦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的丹麦,95%以上的能源来自于中东进口的石油,没有人会想到石油会成为一个问题。但油价的高涨,使得丹麦陷入了经济增长下滑、通货膨胀高企的困境,也让丹麦人意识到,世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能源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新能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因此,他们下决心去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摆脱对于进口能源的高度依赖。

在丹麦的能源政策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生物乙醇、太阳能、燃料电池、氢能、海浪发电和地热等的发展都受到丹麦政府的积极鼓励;二是“提高能源效率”,主要是利用技术的手段,降低单位能耗。主要包括提高电厂发电效率,实行地区电热联产,提高测量水平以及推动建筑和交通节能等。在节能方面,他们奉行的是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对于自觉使用节能产品的企业和个人,通过税收等手段让他们获得更多实惠;而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将面临严厉的处罚。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丹麦已经成为一个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其能源技术也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丹麦,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非常高,如丹麦的风能发电现在占总发电量的20%,他们提出在2025年将这一目标提高到50%;丹麦80%的热能是发电厂发电的副产品。此外,出于对核污染及核武器的担心,丹麦已于2005年放弃了核电发展。

现在,丹麦的能源政策的出发点已经从单纯的应对石油危机,发展到针对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问题来考虑能源的发展问题。在哥本哈根市的冰原与气候研究中心,Anders Svenson副教授介绍了他们从格陵兰岛千万年积累的冰层中取出冰核样本进行研究的一些结论。他们认为,气候变暖变冷有一个不断变化的周期,现在正处于变暖的周期,但人类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变暖,通过研究,还发现现在的空气质量确实下降了很多。如果气候继续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去丹麦前,我们在北京会见了来华访问的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部长康妮·赫泽高。她在演讲中指出,目前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于气候变暖的巨大挑战。在气候变暖的危机下,全球的能源生产方式将不得不进行重大的调整。近来,丹麦政府推出了一项旨在摆脱对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等)依赖的长期计划。他们计划,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到丹麦全部能源消费的30%(目前约为15%)。

明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哥本哈根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将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协议,以取代《京都议定书》,并在2012年后生效。作为会议的主办国,丹麦非常期望自己能够成为成功应对能源与发展矛盾的典范。

追求“亮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在丹麦的访问中,我们还知道了这样的一个词———“Bright Green(明亮的绿色),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整合的绿色发展新理念。

1117日,在丹麦工业联合会的访问中,在谈到丹麦的能源技术和设备的出口时,我们经常听到Bright Green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是“Bright Green”呢?同行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提出了这个问题。联合会的项目领导人解释说, Bright Green”是相对于“Dark (黑暗的)Green”而言的。

绿色在我们的理解中就是环保,绿色还有DarkBright之分,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后来,我逐渐了解到,“Dark  Green”大体上是一种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环境保护学说,这种观点认为工业发展与消费主义的内在缺陷是无法克服的,只有缩减人口和停止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而“Bright Green”理论则认为,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变和社会革新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丹麦政府所奉行的正是“Bright Green”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福利与环境的保护是可以实现共赢的。明年12月,在COP15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同时,丹麦还将同时举办一个以“Bright Green”命名的展览会,展出各种环保方面的高新技术产品。

基于“Bright Green”理念,丹麦的能源发展一方面立足于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则立足于市场。丹麦政府决定每年投入1.5亿欧元进行能源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其中包括发展新能源和环境技术,提高第二代生物能源转化水平,改进风电涡轮机组材以及推动节能建筑、氢能和燃料电池的商业化等。

在丹麦科技大学,国家可支撑能源实验室(National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Energy)主任Henrik BindSlev指出,丹麦将把各种有关整合能源的政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安排,并重视智能系统在整个能源生产分配体系中的重要性,通过智能系统使得生产、存储、消费、循环利用过程更加经济科学。在生物能源制造中产生的废料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制成家具等,在整个链条中,资源得到了尽可能充分的利用。在他展示的图片中,有一组关于塑料太阳能电池的,他们把这些薄薄的电池设计在海边的遮阳帽和遮阳伞上,也是一举两得。据他介绍,这种电池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

正是由于强调技术进步,丹麦在能源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也得到稳定的发展。到2004年,与1990年相比,丹麦的GDP提高了35%,但能源消耗只增长了2%左右,CO2的排放则降低了15%左右。现在,丹麦又提出2025年,石油消耗要在现有基础上消减50%CO2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消减50%,这都是非常让人敬重的目标。绿色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丹麦的就业创造了新的契机。以风能产业为例,2007,风电涡轮机产业为丹麦创造了28,000个就业岗位。在丹麦南部的洛兰岛访问时我们了解到,10年前,由于苏东国家解体而带来的产业转移,该岛重工业企业几乎都经历了灭顶之灾,失业率一度高达22%。但现在,依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在的失业率仅有1.6%

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因环保科技而提高

在丹麦,我们可以看到,和环保有关的能源产品已成为丹麦普通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风能发电为例,丹麦的风力发电研究始于1891年,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风力发电研究和应用的少数国家之一。1991年,丹麦第一个风力发电厂投入使用。现在,丹麦的风力发电能力已达423兆瓦。近年来,丹麦风能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海上发展,截至2007年,丹麦海上风力发电厂已达11个,其中世界上最大的霍恩礁风力发电厂可以满足15万个家庭的电力需求。在丹麦推广风能的过程中,私人投资和风机合作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15万个家庭是风机合作社的成员,私人投资者安装了丹麦86%的风机。

为了鼓励新能源的使用,丹麦的各种发电企业所发的电都由国家控股的电网公司统一收购,这样,每个丹麦个人用户使用的电都是同样的价格,不会因为电价问题引起消费者的抗拒。

在丹麦,生物能源的利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据介绍,其生物能源技术已经开始进入第二代,即不再直接用谷物、玉米等粮食作物作为生物柴油和乙醇的主要原料,而是使用粮食作物的茎和叶等传统认为的废物,通过添加生物酶发酵等,使其转化为能源产品。据丹麦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的Rana Angelidaki 教授介绍,现在他们开发的两段式工艺,第一段先让生物原料产生氢,第二段则产生甲烷。这种技术主要依赖于细菌等生物技术。同时,他们正在开发生物精炼技术,统一考虑使整株植物转化为不同的能源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这样生物能源问题得到了解决,对人类的粮食安全也不会再产生威胁。在丹麦南部的洛兰岛,我们在Vestenskov镇参观了风电涡轮机的试验基地、海边的废品回收站、废水处理厂,并了解甜菜制糖———生物供热———CO2养海藻———氢燃料———废水循环利用的过程。 在尝到了发展清洁能源的甜头后,洛兰岛正在建设成为一个各种新能源商业性试验的新社区,实验室里的各种新技术在政府的帮助下,正在洛兰岛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在那里,我们参观了世界第一个氢燃料供热社区。氢供热在丹麦也是刚刚起步,现在氢燃料的制造成本还比较高,这里还只是一个试验区。经询问,我们了解到,氢燃料制造的主机和储存罐共花费了120万克朗,入户每户自己需要花4000克朗。虽然刚刚起步,造价也不便宜,但我们看到大家都在积极地推动这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该社区的养老院,我们正赶上一个发奖仪式,是当地企业发给社区负责人的,表彰他在引进使用新能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得到了3万克朗的奖金。我们也一起跟着喝了些香槟,并向他表示了祝贺。

此外,丹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基于社区的电热联合。据介绍,早在1903年,丹麦的第一家热电联产厂就开始试运行。它通过焚烧生活垃圾为社区发电,而发电所产生的余热给附近的医院和居民区供热。目前,区域供热已不再是发电厂的副产品,而是热电联产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今天,丹麦拥有665座热电联产厂和230座区域供热厂,60%的宅第和居民楼都通过区域供热进行采暖,全国电力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热电联产。热电联产厂将丹麦的CO2总排放量减少了10%以上,对保护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北欧最大的垃圾发电厂———Vestforbrand 电厂,我们了解到,丹麦的垃圾处理有四个环节,一是收集,由私人公司来做,二是再利用,由私人公司和市政部门共同做;三是焚化,由市政部门做;四是填埋,由公共机构做。据他介绍,在丹麦的废物利用率非常高,高达65%的垃圾都得到了循环再利用,焚烧的占25%,填埋的仅占10%。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的垃圾利用率如此之高,是与他们科学认真的垃圾分类分不开的的。在丹麦,居民在10公里之内都会找到一个废品的回收站,每天上午1000到下午6点对外开放。他们把废品分成了25类,有木料、PVC、金属、书报、玻璃、汽车轮胎、化学油漆涂料等,由百姓自行将分类后的废品放进回收箱内。与中国不同,丹麦人把废品拿到这里并不是卖钱的,而纯粹是一种义务。我们看到,来送废品的丹麦人对分类已经非常熟悉,每个垃圾箱里都是很井然的。在我们参观的一段时间里,尽管外面下着雨,我们还是看到不断有人往这里送废品。在再生资源领域有一句名言叫“没有绝对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话在丹麦是一点也不假。

保护环境成为一项全民事业

在丹麦风力发电协会的讲座中,我们知道丹麦准备将风能发电比重从现在的20%提高到2025年的50%。但风能的进入,也意味着一些传统发电企业的退出,如何能够让传统企业自觉加入到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行列呢?逐利的企业是如何接受环境保护主义的?这也是记者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中国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往往在政府三令五申,甚至高额罚款下都不愿意进行技术改造。

在丹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1118日,在Vestforbrand 电厂,我们看到一车接着一车的垃圾被运进了这个年处理垃圾100万吨的发电厂。但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不但从外边进入电厂的范围内,甚至在进入电厂的内部工作间后,我们都没有闻到想象的那么刺鼻的味道。接待我们的瑟伦·斯科乌(Soren Skov)先生说,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好垃圾的异味,周围的居民就会抗议或者投诉我们。

1121日,在参观丹麦最主要的能源企业DONG Energy下属的一家热电联产厂时,DONG Energy研发部的Ulrik Stridbak先生说,尽管我们一直在进行技术改造,但还是有很多人把我们视为恶魔。这家热电厂的主要原材料是煤和生物秸杆,发电和同时给城市供热,草木灰则进一步生产石膏,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民众仍然对他们的企业有意见。这也正是许多传统企业主动进行改造和投身到新能源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丹麦副首相兼经贸大臣本特森曾经在谈到政府在能源政策中的主导作用时说,政府肯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因为这是一项国家战略。但仅仅政府参与还是不够,还要带动商业、工业以及居民参与,要全民参与。

而在利用市场,鼓励企业参与方面,丹麦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系主任Jakob Fritiz Hansen有一段话让记者印象颇深,那就是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研究是基础;其次是教育,再次是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最后才是应用。他们把这个称为塔式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开始就把目标放在营利的应用项目上就会误入歧途。值得重视的是,基于公益视野下的新能源政策不但得到了企业的认同,而且在丹麦已经出现了一批致力于节能技术研究的企业,培养出了目前世界领先的节能产业族群。比如,目前丹麦的风电涡轮机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市场的30%左右。

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在结尾中写道:他扇动翅膀,伸直细长的颈项,从内心里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

1973年开始遭遇能源危机时的丹麦,是否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会拥有这样的一份“亮绿色”的幸福呢!

 

 

感受来自心灵的环境保护

 

王 淼

 

1120日,在洛兰岛,我们听到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演讲者既不是官员,也不是学者,而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普通的小店主。演讲的内容没有大道理,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些亲身经历而已。但我觉得,那是我在丹麦听到的10几个演讲中最好的一个。

那天,我们在洛兰岛海边的一个小村庄饭馆里用餐。当我们刚刚在盘子里盛满了菜,餐馆的主人就坐到了我们旁边,开始发表演讲。他说,他们的村子前两年发过大水,屋子快淹到了屋顶,非常的可怕,于是他们村民开会集资修建海边的堤坝。他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气候继续变暖,海平面不断上涨,很可能他们的村庄就会消失掉。他抱怨说,官员们总是在讨论,但现在需要的是行动。

他的祖父曾经在哈尔滨传教,家里有很多中国的旧东西———家具、瓷器、观音像不一而足。由于染病,他的祖父1929年回到了丹麦,他的女儿前些年还去过哈尔滨找当时他祖父造的房子,但已经不存在了。对于中国人,他们格外地热情,几个小时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于是,他的担忧也感染了我———气候变暖已绝不是纸面的数字游戏而已,甚至感觉到那是一种比今天发生的“金融海啸”更加严重的灾难。据丹麦官员讲,过去丹麦全境都覆盖着冰雪。而我们这次去,感觉并不比北京要冷,而且在去洛兰岛的路途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竟然成片盛开着,哪有什么冬天的感觉。

在飞机上的一份报纸上,我看到一项调查说90%的瑞典人对气候变暖表示担忧。看来,这种担心在北欧国家是非常普遍的。

与这种担心相对应的是一种自觉,在丹麦,环保意识已经非常深入人心。在那里,我们看到一种与中国有着很大不同的理念。

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基本上看不到高层建筑,一般都是3~4层的楼房,很多房子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他们常常都是在原房屋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造而已,并不会破坏房屋的原有格局。在丹麦外交部访问时,我们去的一个办公楼竟然是由一个16世纪的仓库重新改造装修的。哥本哈根市政厅能源与环境处的官员告诉我们,在城市里把旧建筑拆除建高楼的计划是很难得到政府批准的。丹麦贸易理事会的Svend Roed先生讲到他在上海访问时说,当地的官员很为上海拥有的巨大的摩天大楼而自豪,我就很不理解,因为那些大楼会浪费更多的能源。

在哥本哈根,一个重要的景观正是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自行车。每天早上,大量的人骑着自行车去上班。我们还了解到,哥本哈根最近又提出未来要大力推动自行车发展的政策。现在36%的人骑自行车上班,他们希望到2015年能将这一比例增加到50%。为此,他们将修建更多的自行车道和停车场。47岁的市民Evalila Jensen说,夏天我有时会骑车走30公里。骑在车上,边走边看风景,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除了自行车,我们看到的汽车一般也都是小型车,甚至奔驰、宝马这样的名牌车也都是微型的,想想他们的平均身高比我们高那么多,真是有点想不通他们怎么能够那么委曲自己。

此外,此行与在国内考察最大的不同就是,5天的考察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安排任何的所谓休闲参观时间。整个考察期间,除了从北京和我们一起去的丹麦驻华使馆的董毅荣小姐陪同外,丹麦外交部只派了一个车负责接送,没有专人再进行陪同。而且,每个日程都基本上是准时开始,准时结束。虽然访问中一般都安排了午餐,但往往只是吃点汉堡、三明治而已,而且往往是我们一边吃饭,接待方一边进行讲演。在洛兰岛,经过一上午的参观,赶到吃午饭的地方已经下午2点多了,我们早已饥肠辘辘,但陪同我们参观了一上午的洛兰岛直辖区的项目官员Leo Christensen先生把我们安排好后,就一个人开车离开了。对于时间,似乎他们和对能源一样珍惜。

最后,我想顺便提一下丹麦的垃圾筒。在我们参观的很多地方,我发现不论是房间的大垃圾筒还是桌上扔果皮纸屑的小垃圾碗,一般都是不锈钢的,结实又美观。我想,这样一个垃圾筒恐怕可以用很多年,也许这也是丹麦环保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