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颜色与风联系在一起,是有一点儿驴唇不对马嘴的意味,但是,在历史上或现代中,人类是否曾经有意识地探寻过“风”这种我们习以为常、无处不在的自然本源的“色彩”特性呢?
中国的古人有所谓“五行”之说,来阐明他们眼中自然、世界、万物的形成与关系。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了中国古人对自然本源的全部认识,对“风”的忽视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与东方华夏文明体系迥异的西方(特指古希腊),却通过承袭巴比伦人和埃及人“水、空气和土是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的论点”形成土、水、火、风的四元素学说,构建起西方的世界认识论架构。
为什么中国古人没有把“风”作为自然本源之一,而古希腊人却忽视了“木”与“金”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者推断,也许写得几本书了,但是简单地看呢?
从起源上说,“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道家学说中。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物质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道家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构建起自成体系的理论架构。而最早在西周末年,就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国语·郑语》)和“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以及后期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洪范》)等记载。因此,道家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可以视作为对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的系统化阐释。
“以土与风杂,成何物?”看来,在中国古人朴素的唯物观念中,“风”恐怕不是个东西,至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渊源由此而来,到了道家立派成说之际,且不说全国人民和其他诸子百家学派是否答应,单就把“风”加进到“五行”之中,学说体系是否还能完整而言就很成问题。什么东西能“生”风,风又能“生”出什么东西呢?所以,我们要理解古代道家的为难之处,以古人的智慧和理解力,即使非常重视“风”的价值(这点我相信中国古人应该还是有这个见识的),但是在构建严谨理论体系的追求中,恐怕也要舍弃暂时尚无法解释得清楚的“风”了。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中国古人无法解释“风”的存在,无法把“风”纳入自己构建的理论体系,于是“风”被人为地“遗忘”了。从这一点看,风的颜色应该是晦涩苦闷的灰色!
风,行于世,来无影、去无踪。如果风有知觉,来自宇宙起源之初的风,肯定不会在意人类的好恶。天地间有很多事物是存在于人类的感知之外的,人类引以为傲的五感,很可能恰恰是制约人类接触更加广阔世界的自我桎梏。风,晦涩苦闷的灰色,是人类主观上加诸于“风”的认识,风的颜色,应该是风的本色、风的本质,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真我色彩。如果风是清醒的,世界的颜色与它同色;如果风是混沌的,世界的颜色与它同色;如果风是兴奋的,风的颜色与世界同色;如果风是低沉的,风的颜色与世界同色。
风的存在、风的颜色、风的未来……风,行于世,坦荡恣睢;世界就是风,风就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