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派来的林官人确实“买单”了,但同时也搭上了一起吃饭的“白衣女子”。有人“穷追猛打”,简直就是正义的化身,这个女子到底是什么身份成为网民遐想的核心。
有传言说这女子是“二奶”。说实话,网民是个极具好奇心且怀疑一切的群体,基于官员美女的常见组合,这种猜测无需任何技术含量。如果还原林嘉祥猥亵现场,这本是个林嘉祥的“丑闻”,而不是林嘉祥与“白衣女子”的“绯闻”,能从一场丑闻完成到绯闻的逆转,这完全是网民的越位所致。在充满窥探欲的阴暗心理作祟下,——我们相信无德的官员身边一定不会有好人,尤其是饭桌上的那个漂亮女人。
王小波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他将这样的人称为“沉默的大多数”。他断然想不到,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沉默的大多数还有个爱好是在虚拟世界里挖掘隐私。隐私是中性的,人人都有隐私,显然,网民对于白衣女子的关心走入了误区。
这位女子因为拉架便激活了网民的猎奇心理程序和遐想的创造力。在狂热的人肉搜索中她不过是个冷漠的符号,这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个逆向证明的过程。——先恶意假设,并预先设置求证过程,这能否得出一个善意的结果不知而知。这位白衣女子到底是谁,这于林官人猥亵案不重要,她到底是林的老师还是二奶,这首先是个人隐私,属于私德范畴。每个人都在“人肉”,每个人也可能被“人肉”,质疑必须是“健康”的、“善意”的,而不能带有“恶意”和“敌意”,否则就不正常,就是“变态”。
法律上有个疑罪从无,只有法律才能对一个人做出“终审”评价。这是一个健康社会里的公民的基本信仰和守则,为了避免无辜伤及别人,也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不妨杞人忧天一下,如果某一天,你我也出现在某个人肉搜索中,只不过是为了证明报纸中一条邻居跳脱衣舞的消息中是否还有你我的身影。在这个毫无规制的人肉搜索当中,这个概率或许比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的可能性要大多了。
实践告诉我们,保持对官员私生活的关注是进步的表现,而理性也同样证明,无节制的质疑可能错伤无辜,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对于白衣女子的关注或许就是如此,因为与林嘉祥联系在一起,而让网民过度关心她的个人身份,但这绝不能妨碍她正常的人身权利。
好吧,我说的意思是,一、猥亵,这是林官人的责任。二、多元化的社会里,需要保持适当的克制和容忍,社会多元而不宽容,一定充满暴戾和不安。最后一条,每个人都可以遐想,这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但鲁迅先生曾在上个世纪就亲身示范“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度中国人”,可是直到现在,还有多少人仍旧沉浸在无节制地揣度当中?
莫以最坏的恶意揣度“白衣女子”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