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尽奇峰打草稿——业务论文写作一得


 

搜尽奇峰打草稿——业务论文写作一得
业务理论文章难写,难就难在妙题难觅。要找到一个既适合多数人阅读兴味,又适合自己研究口味的论文题目,不亦难哉。我有几篇论文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寻觅到的。为此,我愿意把寻觅的心得写下来,让喜爱论文写作的同仁减少求索的心路历程。
       一、抓住大事发议论
       几乎与我们新闻事业发展的步伐同步,每一个时期,都会有重大的理论问题,如顽石塞路,为我们前进增加了难度。如果有意识地抓住一两个重大选题,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当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人心之际,对新闻宣传改革的议论与思考也日益增多。我抓住这个业内人士人人关心的问题,写出《广播电视宣传改革刍议》一文。文章从发挥优势,改出特色,办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是广播电视宣传改革的主体面向社会,开放搞活、拓展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改好寄出,省委宣传部当年就在《宣传工作》第20期上刊用。
 这是我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在宣传思想上,我提出新闻宣传的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直接地把人民群众置于新闻活动的中心地位。在宣传形式上,我论述了强化音像新闻的美学内容,增强广播电视新闻的思想性、艺术性、真实性等思路。同时强调要增加新闻节目的播出频率,提高新闻的内在信息涵量等,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党报必须突出党性特色》这篇论文,写作时,有个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笑了笑,说:现在,市场经济了,这样的内容啊,已经不时兴了。我说:正因为不时兴了,所以才需要有人出来大声疾呼啊。针对当时社会上不少人把党的新闻工具淡化的提法,我在此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报应该有党报的特色。应当毫不含糊地突出自己的个性——党性。党报的任务虽然有多样性和易变性,但它有一点无须改变:那就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过去我们把党报的性质概括为这种工具那种工具,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分清党报的性质和党报的任务是两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
        这篇文章寄出一年后,在中国新闻学会《新闻学刊》增刊第11期和湖北省新闻学会《新闻前哨》秋季号上同时发表。许多熟识有朋友感到惊讶:你的笔头子不慢呀,这么快就抓住了一个热点。我只好如实相告:其实我抓的是一个冷点。
        二、瞄准难题深开拓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点、难点,它不应该成为我们理论研究的盲点、困惑点,而应当作为我们思辩目光关注的重点、焦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无线广播、卫星电视、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形形色色的音像新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音像新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愈来愈多,理论上需要研究的课题也越来越丰富。我常常听到一些参加全省、全国好新闻评选的广播电视评委慨叹:现在广播电视的音像新闻和报纸的文字、图片新闻在同样的真实性要求下评选,不少好新闻因为不合乎那些现成的条条框框而落选,真可惜。我问:何不据理力争?”答日:首先是我们找不到,力争又有何用?”
实际工作中缺乏的这个,我们有责任在理论研究中找到它。经过一两年的素材搜集与积累,我终于完成了《音像新闻真实谈》这篇论文。文章从人物语言,背景音响,动态画面,解说与播音,配乐,抓拍、导拍与摆布,客观镜头与蒙太奇,电视片的新闻性与艺术性等八个方面,论述了音像新闻在真实性上的不同要求,得到新闻界同仁们的认真研究与普遍认同,音像新闻中的好稿件也日益增多。
       我写作《党报学初探》这篇论文,起因也是听到一些人说党报无学党报没什么理论,萌发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以后,光搜集素材就先后花了五、六年时间,文章写好了,又数次修改。中国新闻学会《新闻学刊》增刊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从那时至今,党报学的研究已经日臻完善。
    化解难题,需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倍的努力。要用毅力、勇气去面对艰辛。而解开难题以后的喜悦,又会让你感到一切的辛苦都不在话下,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小处着眼巧突破
      写论文,由于受篇幅限制,一次不可能把所有需要研宄的问题统统包括进去。有意识地选择较小的突破口,能比较轻松地阐明你的观点,更便捷地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我写作《口语化,你的入场券》这篇论文时,有意回避了别人关注较多的如何口语化这一热门大论题,特意展开了口语化的优点这个被人们忽略了的小论题,从我的秘密武器:口语化口语化,胜人一筹的秘诀口语化,写作的大趋势三个方面详加论述。国家民委《民族团结通讯》在1990年第3期刊用。   
       我写作《因事设人.用当其才》这篇文章,是在参加省广播电视厅组织的人才规划工作调研课题之时,这次全省人才调查与预测,是为二十一世纪的跨世纪人才需求预测作准备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我写作论文时,只选取了中级广播电台人才结构这一点,由此立论。讲了中级(地市级)广播电台的机构设置应当从立柱型走向扁平型,人才层次要选择正金字塔型,同时注重人才知识结构上的互补效应等三个方面。这篇论文在全省广播电视人才规划会上宣读后,也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简驭繁,举重若轻。这不是讨巧的捷径,它却可以胜似某些捷径。
        四、有感而发精锤炼
   写论文,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呤。要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做论题;说出自己的研究心得,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论文自然就会别具一格,个性独特,因而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青睐。
        我写作《编辑的四德》这篇论文,主要谈了自己多年当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辛苦甘甜,谈了自己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的体会。其中谈到了慧眼相稿,伯乐之德记心中精心改稿,甘做绿叶护红花巧妙编排,选贤任能举真才和调百味,成人之美树楷模,这四个方面,既是我学习老一代编辑人所思所得,也是一个称职编辑所应具备的品德。文章在《声屏瞭望》1998年第6期发表后,赢得了不少同行的好评。我写作《抓特色人物,写人物特色》是在获得省台九十年代任务特写一等奖之时,应邀写的一篇体会。我在文中讲了自己写作人物通讯、人物特写的心得体会。我举例采写梁彦斌时,为何人物性格相协调,专门选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突出人物个性,做到文章的风格与人物个性相一致,相得益彰。我先后发表的《记者要为发展地方经济贡献才智》、《还是要当好记者》等论文。都是用自己所见所行,谈自己所思所得。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上,我提出作为记者要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多一些热心指点,少一些冷眼指责;多一些绝妙文章,少一些一般化报道。这些话,都是我经过长期体味思索之后.锤炼出来的心得体会,许多人读后为之叫好。我觉得,议论文不应该是枯燥的理论名词堆砌,而也应当是有品位、有文采的文笔精华。
      写作论文《把握党报宣传中的度》时,也是几易其稿,最终把那些大段的理论长句子,换成了短小精焊的排比句、对偶句、重叠句,更增添了文章的表现力。而这种精炼整齐、错综有致的修辞效果,又为文章增加了美感。这篇文章在《新闻前哨》1991年冬季号上发表后,很多新闻同行都热情地鼓劢我,与我切磋写好论文的艺术。
       写议论文,当然少不了要摆事实、讲道理、辩是非。然而,板着脸摆的事实和微笑着摆的事实,其内涵是一样的,而在接受效果上可以说是不相同的。形象化的表达,比枯燥的论述要让人赏心悦目。我觉得,把论文写得风趣、巧妙,让人读起来饶有兴味,能轻轻松松地接收你的观点,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