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读三中全会关于扶贫开发的论述(上)
王思铁/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对当前特别是21世纪20年代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一、宏伟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是沿用党的十七大的提法。这是今后十二年的扶贫目标任务。这个目标是宏伟的。作为绝对贫困,从理论上说,全面实行农村低保,也就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作为一种现象,目前是存在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4/5的人口处于绝对贫困之中。改革开放的1978年,全国尚有2.5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接近全国农村居民总数的2/5。通过改革开放,通过扶贫开发,到2007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30年前的2.5亿人减少到1479万。同时,在农村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八亿农民中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联合国二00八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使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这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过去二十五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百分之六十七来自中国。尽管中国农村减贫成效显著,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还不平衡,扶贫开发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包括:贫困人口规模较大;贫困程度依然较深;抑制返贫任务艰巨;收入差距渐趋明显。因此,中国进一步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亦是至关重要。从理论上分析,2007年全国全面实行了农村低保,基本做到了以户为单位“应保尽保”,全国低保人数达到3566.3万人。但是,绝对贫困作为一种现象,目前还没有消除,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因为,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所以,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是科学的。而且,这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所谓“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我的理解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在正常年景下、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能就业、能保持收入在绝对贫困线以上。至于“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在那一个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都需要社会的救助。也就是说,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没有绝对的联系。这样来看,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不仅在于搞好扶贫开发,更大的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这从两个方面强调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这既有时间的要求,也有质和量的要求。
一是从意义上强调,即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扶贫开发的意义,过去多是从党的宗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等方面去强调。当然,这样讲也没有错,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其本质。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扶贫开发是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去定义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这样,扶贫者就处于“救世主”的地位,因而常说扶贫是一种“德政工程”,就是“恩赐”、“施舍”,一种道义行为。现在是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去强调,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全新的更为科学的新提法,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是一个新论断、一个新命题。新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换句话说,这是从人的权益去定义的,从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去定义的。而生存权、发展权是任何人都与生具来的,是人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权益。因此,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定义去看扶贫开发,扶贫者与被扶贫者在人格、价值上是平等的。总之,扶贫再不仅是一种“恩赐”、“施舍”、“德政”、“道义”性的安排,而是一种人权,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体现,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扶贫者不再是“救世主”的身份,贫困者也不再是“包袱”、“讨乞”的身份。
二是从长期性上强调。“长期历史任务”,重在“长期性”,这一点过去党的重要文件、会议都作过强调,因为我们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是这个阶段的七个基本特征之一。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扶贫也要管一百年。扶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之一,它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艰巨的、复杂的、繁重的,因此,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三是从持续性上强调。“持之以恒”,重在持续性、连续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不能时抓时不抓,而是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这也是个新的提法。
四是从紧迫性上强调。“抓紧”重在紧迫性,这是个时间概念。“抓紧”要求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有“我们早一天行动,穷人就早一天脱贫”的紧迫感,急为贫困群众所急,想为贫困群众所想,盼为贫困群众所盼。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让贫困问题自生自灭。而且既要看到长期性,更要看到紧迫性。不能因为它是长期的,就磨磨蹭蹭地抓,走到哪能里黑就在哪里歇;而是要立即抓,就是要有一种救穷如救火的急迫感!
五是从实效性上强调。“抓好”重在实效性,这是个质量概念。“抓好”要求我们要有质量意识,就是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扶贫工作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