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青年歌手大赛缘何难现昔日之辉煌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经过了“诞生的轰动、强力的辐射、平稳的发展到影响力的减弱”的发展过程从央视歌手大赛的造星功能发展的逐渐减弱,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文艺市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性发展、由一方主导市场发展的格局被时代发展的节奏所打破,文艺走入了姹紫嫣红的百花齐放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思想得到了真正体现

 

cctv青年歌手大赛诞生看开放后文艺市场的变迁

艾君/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如果说央视春晚会看作是春节期间文艺生活的“大餐”,是央视所打造的所有文艺节目中一个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品牌的话;那么,诞生于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则成为改革开放后,央视为文艺百花园里“造星”、选拔声乐人才的而推出的又一项伟大的举措,无疑是电视主导文艺发展时代荧屏上最成功的造星工厂,它而引发了声乐百花园里的“造星热”。

文革期间,因为受“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服务于政治”以及在党和政府对文艺内容、形式和市场的干预,“星”的培养主要是官方一条途径,没有市场的选拔机制,让谁演、让谁上,演什么、唱什么,谁好、谁坏都是文艺管理主导者指令性操作。文革结束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科学的春天、经济的春天、教育的春天、文艺的春天到来了。随着科技的普及,教育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歌手大赛”这种新社会、新时代的文艺选拔机制在央视应运而生,并得以重视、推广、变革和发展,成为为国家级选拔声乐人才、服务于人民大众,促进文艺市场发展的重要组合形式。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创办于1984年,走过了24年的风雨里程,至今已经举办了13届。回顾大奖赛的历史,第一届的大赛让关牧村、殷秀梅、彭丽媛等青年歌手脱颖而出;1986年的第二届大赛韦唯、毛阿敏一举成名;随后的几届比赛中,先后有杭天琪、胡月、付笛声、李杰、屠洪刚、宋祖英、刘斌、吕继宏、万山红、蔡国庆、解晓东、张咪、朱哲琴、孙悦、江涛、林依轮、陈明、甘萍、孙浩、张迈、满文军等歌手的涌现也占领了国内艺坛的主导地位。而从1996年之后,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似乎再也难以成为主导艺坛文艺人才选拔、培养的主导舞台了,也再也难以看到其荧屏造星工厂的功能了。

为何出现这些转变呢?笔者之见,主要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带来了广泛性发展,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文艺人才和文艺体裁在社会得以重视并争相涌现。也就是说,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大众对文艺形式、作品口味的广泛性,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涌现再也不是由“大赛”、“央视”主导成名的时代了,所以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也就不再是演艺界成名成星的唯一途径了。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入,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经过了“诞生的轰动、强力的辐射、平稳的发展到影响力的减弱”的发展过程,其权威性和造星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冲击。

 

以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由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而引发的各种歌手大赛影响着央视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权威性。1984年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成功后,1986年,由团中央等单位牵头主办的“全国农村青年歌手大赛”又相继诞生,得到了各地共青团组的重视并积极选拔组织,首届就涌现出牟青等一批乡村歌手走入了专业文艺团。之后,社会上由各相关部委、专业协会、媒体主的歌手大赛也层出不尽。例如,“全国原创歌曲大赛”、“全国文艺新星选拔赛”、“全国少儿歌曲大赛”等等大赛也一时成为许多专业或者业余歌手竞相参与的选拔活动。形成了国内歌坛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机补充形式,同时也活跃了我国的文艺舞台。可见,随着央视歌手大赛的诞生和被广泛认可而带动的全国各类歌手大赛的也在主导着文艺市场的发展走向。

二是随着电视主导文艺市场的到来,我国诞生的大量地方电视台也成为文艺人才涌现而被社会大众认可接受的渠道。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1996年之后,全国电视台、插播台的建设出现了黄金时代,截止到2000年,全国各省、市、县几乎都建立了电视台,实现了电视媒体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同时,“文艺搭台、经济唱戏”也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而被各地政府认知。由此,各电视台相继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文艺综合节目,这为文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所以,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的出现,尤其是卫视台的出现,影响了央视的收视率,也成为央视收视率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自然也会影响了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成为音乐圈里热而社会冷的现象。

 

三是央视歌手大赛的评选造星功能已被文艺市场中的“作品”加“创意策略”这种让市场自然认可的形式所取代。1993年之后,下海潮风起云涌,各种能人自谋职业、自我创业成为时尚。由此,我国刹那间诞生了许多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文化公司、影视包装公司和经济公司等等。这些公司的出现,许多具有创意思唯、策划头脑的公司老板将视角投在“演艺人才策划包装”、“培养推出”、“为我服务”上,这些公司以市场为准则,以大众接收为目标,对签约的艺人进行全方位的包装。不仅为自己看中的歌手进行作品的选拔、唱片的制作、而且进行全面的市场推广工作,使大量的歌手带着以被公众接受的作品而走入市场,成为市场里真正的“歌星”。

艺人最注重的是成名成星,而不注重大赛获奖。当歌手大赛这种形式对成名成星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时候,其在文艺市场的影响力也就会逐渐减弱,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四是文艺市场发展的多样化、文艺人才的大量涌现、文艺作品的丰富多彩,给社会观众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形式的可选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央视歌手大赛的收视率其“造星功能”的社会影响力减弱。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带来了文艺市场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艺节目充斥着各地电视台和社会文化市场,给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此外,教育的飞速发展,大专院校对文艺人才的培养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社会文艺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也步入春天,可见教育主宰着文艺人才的鉴定和使用在社会上成为共识。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更多的是观众和听众对作品、演技本身的认可度,并不在意艺人头上的光环如何,不在乎艺人所体现的专业水平高低如何,所以,央视歌手大赛注重歌手综合素质高低,不注重歌曲在社会公众心中的接受力;注重作品的教育意义和歌手的专业水平高低,不注重歌曲内容的社会性和大赛带给观众的娱乐性。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央视歌手大赛的收视率,影响了开始几年所体现出的“造星功能”作用。

所以说,央视歌手大赛的人才选拔的造星功能已被社会市场自我调控发展形成所取代。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经过了“诞生的轰动、强力的辐射、平稳的发展到影响力的减弱”的发展过程;从央视歌手大赛的造星功能发展的逐渐减弱,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文艺市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性发展、由一方主导市场发展的格局被时代发展的节奏所打破,文艺走入了姹紫嫣红的百花齐放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思想得到了真正体现。

在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繁荣时期,没有涌现出真正的一线文艺人才,也不会再有独树一帜、一成不变的“贵族”地位的文艺之星,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变化,随着各种新贵的涌现而日渐暗淡。同时,也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社会权威对人才的选拔机制已经被打破,权威独霸文艺江湖已经在承受着来自公众接受的巨大压力,可见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苛刻性日显端倪。

但无论如何说,诞生在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其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文艺市场的繁荣所起到的推进作用不容忽视。它的诞生和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后引导文艺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我国人才选拔的试金石,成为唱响时代旋律的鼓手。(艾君/文2008年11月13日于北京天为堂)

注:原载于中国网、人民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