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传播30年


在中国,经济指导思想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

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

从占主流地位的理论所处的位置来看,中国经济学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88)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统天下。这种现象的初现,和中国的经济现实是有很大关系的,1988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效仿苏联的国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指导思想,在基础理论方面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应用层面则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个阶段经济理论发展的特征,传统经济理论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都居于主导地位,不承认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在这个阶段,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中青年学者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流传,但是还没有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由于随之而来的“六四”风波,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中断了,左倾思想转而大行其道。

第二阶段,(1989-1994)西方经济学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驾齐驱。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在中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一历史人物的提出,市场化的成分越来越多,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缺乏对市场现象的解释能力,西方经济学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这个时候西方经济学主要用于解释中国的制度变迁、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稳定。在意识形态领域,经典马克思主义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在应用层面,中国经济学已经开始完全西方化了。

第三个阶段是(1995-至今),西方经济学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经济学的大力发展是和中国经济现实分不开的,一方面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市场化的中国遇到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不了。这个阶段的主要推动事件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面临内需乏力的问题;2007年以来通货膨胀的问题,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严重冲击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西方经济一般理论在中国的流行;而1998年朱镕基的积极财政政策则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流行;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则促进了西方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流行。随着专业化市场的建设和想深入方向发展,金融学、货币银行业、公司财务等西方经济理论纷纷引进中国。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影响从应用层面扩散到基础理论层面。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大行其道,其实是历史的选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两种理论在中国的斗争

在今天的中国,两种理论在中国仍然存在比较激烈的斗争。斗争的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

持有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表,反对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传播,这些人主要集中在高效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和党校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如今,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被边缘化了。主要是因为持有这些学说的学者解释不了今天的中国经济问题,更加提不出针对性的策略,因为,经典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倾向是建立反市场的共产主义经济,这种理论更多的被应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历史分析。

西方经济学却在中国大行其道,主要体现为,主流经济学阵地都是注重实证研究的,也容易直接借鉴过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在中国的主流阵地,比如为中央领导讲解经济理论、传统的理论阵地(求是)等党刊上大幅度的介绍西方经济学,或者应用这些理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相反,持有传统经济学理论观点的任务过多的只能够物以类聚在自己内部召开一些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声讨西方经济学。

三、两种理论命运差异的原因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没落,并非其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主要在于其研究的历史起点比较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可能面对现代学者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经济体系,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对现代经济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在当时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结论是市场经济体系即将全面崩溃,这一结论也是经受不住历史检验的。

相反,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市场运行做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能够用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这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持有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者提不出任何针对性的建议,就只能指责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为私有经济服务的。首先这个命题不好证伪,其次即使他是正确的,但是道义上的争论不能够代替实际层面问题的解决,因此这种理论注定了还是只能停留在学术层面,社会影响基本没有。一种学说和理论的生命表现在能够解释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走到尽头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