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致命缺陷:止步于二元辩证法


  与中国古代哲学不同,整个西方的近、现代哲学是二元哲学,受西方哲学大背景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没有跳出二元哲学的范围,并且,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二元论的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说西方哲学的二元预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西方哲学有一个前提性预设,这个前提性预设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西方哲学二元性的根源。这个预设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进行论述,但是,这个前提预设是确实存在的,没有这个前提性预设,或者否认这个前提性预设,则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正确性就不存在。这个前提性预设是宇宙存只相存在“物质”和“精神(意识)”。

  正因为这种前提性预设的存在,使得西方哲学有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一性的争论,;有了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或者“物质与精神相互独立”的争论;西方哲学才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正因为这个前提性预设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主张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第一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正因为这个前提性预设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哲学的开头,就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确定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西方近代哲学诞生之前,西方的哲学思想被基督教所垄断,在基督教教义中,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而在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把宇宙划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要素。相反,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元的,思维则是多元的,而不是仅仅是二元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元性首先从《周易》一书中体现出来,《周易》中有一段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在讲到宇宙起源时,只追溯到“太极”这个概念,由此可以判断,《周易》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其次从道家《道德经》五千字哲学理论中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德经》认为,宇宙统一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清清楚楚,明明白的的指出,宇宙万物统一于“道”。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多元性体现在“五行学说”上,“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五种元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元预设是近代西方哲学基本特征,但不是哲学的基本特征,在西方哲学没有产生之前,其他各种哲学学说和流派都没有确认和提出过将宇宙世界划分为物质与精神两种要素。我们用近代西方哲学的二元思维方式来认识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来划分以往及以后哲学的流派,来分析以后哲学的发展特征与方向是十分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十分武断和牵强的,也是错误的。现在的西方哲学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都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沿着西方哲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元思维方式继续往前,世界哲学就没有发展的前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本位来审视所有的哲学学说将禁固哲学的多元性,阻碍中国哲学走向繁荣,因此,我们应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位,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与主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中国传统哲学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会用中国传统哲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让这些哲学学说之间的批判与反批判自由的进行,中国的哲学才能走向繁荣。

  二、二元预设导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精神概念的谬论

  受西方二元哲学背景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得不面对物质与精神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得给物质与精神进行概念定义,不进行这种定义,就无法对这一哲学问题进行准确全面的阐述。而按照西方哲学二元的特征,宇宙中只有物质与精神这两个要素,所定义起来就非常困难。我们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物质与精神的概念,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陷于二元思维而面对的尴尬局面,在定义中出现的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精神(意识、思维)的概念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人的意识活动,是人对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射在人的大脑进行汇集,在大脑这个中心神经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映。因此物质就是通过人的意识感觉,又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人脑是什么,人脑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生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的产物,总之,人脑就是物质。

  这样,我们再返回来看物质与意识这两上概念,进行一定的简化。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运动感知的,他不依赖于这种物质运动(意识活动、思维)而存在,能够为这种物质运动(意识活动、思维)所复写、摄影、反映。

  经过上述翻译性的阐述,我们就发现物质的概念变得不伦不类了。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就在于西方哲学的二元预设,由于这种二元预设的存在,使所有哲学家不得不面对这二元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对这二元进行概念阐述和定义,从此,这种二元定义变成哲学界十分尴尬的争论。而唯物主义者要确立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宇宙观、世界观,在面对二元预设,无法跳出二元预设的前提下,对物质与精神进行概念阐述,就必然出现上面的谬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和“意识”的定义说得简单点,就好比人的左右手定义一样,由于每个人有两只手(当然,这是世界上每个都不否定的共识,当只有一支手(或者三只手)的人出世时,我们会将其称之为畸形),一个人举起他的两支手,用右指着左手说“这是左手”,然后用左手指着右手说“这是右手”,最后,会给观众下个结论“左手决定右手,不依赖于右手而存在”,我们假设左手代表物质,那么这个人是个唯物主义者;说“右手决定左手的”那就唯心主义者;说“左、右手谁也不决定谁的,两手并立”,我们暂时称之为二元并立主义者。

  马克思哲学受西方哲学背景的影响,无法摆脱西方哲学的二元预设,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与意识的定义中出现了明显的谬论。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德经》,由于没有受到物质与意识二元预设的影响,成功的确立了世界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老子在回答宇宙本源时回答的非常巧妙。老子的《道德经》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对道的定义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ƒ“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④“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换成现在的语言,简单说就是:宇宙的本源就是道,道就是宇宙的本源,至于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还不是可以清清楚楚确定。受那个时代科学技术的限制,老子不可能对宇宙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将“道”确立为宇宙的本源,从而建立起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老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宇宙的本源只有一个,那么就不可能用其他事物(或站在任何其他事物的角度)来定义“道”,恰恰相反,因为“道”是宇宙的本源,那么宇宙中的其他任何事物都是道演化来的(可以为天下母),所以,宇宙的其他事物都是可用道来解释和阐述。如果可以用某一事物或概念来解释“道”,那么这个事物或概念岂不获得了与“道”相同的地位(或者获得了超越于其他事物的地位),那宇宙的本源岂不出现两个了(与前面宇宙的本源只有一个这一哲学命题相互予盾),如果再来否认这一点,就必然出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与意识概念中出现谬论一样的结局。

  三、马克思主义的二元思维方式(二元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则是“对立统一规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所提供的哲学思维方式建构起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合称为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结构矛盾的双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结构发展进步的动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社会形态的矛盾的双方,也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推动社会形态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人类阶级社会里的主要社会矛盾,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最终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代表生产力要求,符合生产关系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打败代表落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建立起符合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建立起符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商品的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均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关系根源的科学发现。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同构杨商品,缺一而不可,二者是统一的;同时,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予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价值做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与劳动比较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者为了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而进行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劳动,反映劳动中创造商品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人类劳动过程中实现统一,没有具体劳动,也就没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同时,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予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劳动过程是人改造自然物的过程,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实现了交换,才能实现凝结在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才能得以体现出来。

  以上理论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要的几个方面,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范畴还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哲学范畴和政治经济学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等理论与思想均属于二元辩证,与二元对立统一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共同特点是:将事物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分析二者(两个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运动规律。

  二元辩证法是科学的辩证法,但不是唯一的辩证法,二元辩证法应是辩证法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丰富的辩证思维,近代西方辩证法的兴起,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向西传播,随中国文化一起传入西方的辩证思维被西方哲学家所接受,并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随着西方文世复兴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但是西方哲学在吸收中国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注重了二元辩证法(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理论与思想),却忽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辩证法(五行学说为代表),使得西方哲学披上了浓重的二元特征,并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二元预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其前人哲学思想的影响,亦没有跳出二元预设。马克思在继承的发扬前人哲学思想成就的同时,也继承了前人的哲学思想的二元预设,同时将前人哲学思想中的二元辩证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论述,娴熟的运用于人类社会文明的研究,从而用二元辩证法架构起了其思想理论体系,将近代西方哲学的二元辩证法推到了顶峰。然而,马克思哲学没有在二元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多元辩证法,而是止步于二元辩证法,这无疑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致命缺陷。造成就一悲剧不是马克思的错,而是整个西方哲学的错,西方哲学在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全面的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全部精华,而只是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哲学的二元辩证法。当然,西方哲学将这一辩证法进行了充分的发展,对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不断走网络化、多元化、系统化。面对人类社会这一发展趋势,依靠西方哲学的二元辩证法和二元思维方式指引,我们不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能产生出与以往社会学思想截然不同、更加先进的社会学思想。当然,没有一种全新的社会学思想体系,我们建设一个更新的文明也是不可能。要实现哲学的大发展,进而带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理论与思想的大发展,我们就必须摆脱西方哲学的二元预设,在二元辩证法的基础上,把现代人类文明最新发展成果与中国古代一元哲学和多元辩证法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先进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