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 哲学 殡葬文化


丧事 哲学 殡葬文化

——从“八成多死者家属不知如何办丧事”展开的联想

无意中看到了新浪网200682日刊载的一篇《白事先生请假和尚念经 推销丧葬用品拿回扣》的文章,文中记载:
“记者调查
八成多死者家属不知如何办丧事

在八宝山殡仪馆、老山骨灰堂、太子峪墓地等处,记者对89名死者家属进行了调查,有73人表示,亲人去世后不知该如何料理丧事,占到82%

大多数人表示,在亲人故去之前,向老人或经历过这样事的人打听该怎么做。

死者家属刘女士说,父亲去世那一刻她脑子一片空白,请来帮忙料理父亲后事的亲戚告诉她怎么做,她就怎么做。

家住海淀四季青的李先生说,前不久老母亲去世,兄弟姐妹几人都不知该如何给母亲办丧事,于是,请来一名白事先生。“丧事办得挺热闹,最后算账一共花了3.1万元。李先生说,其中有的钱本来不该花。

看完这篇报道己没有心情去深究白事先生及回扣之类的事,而被记者的八成多死者家属不知如何办丧事这个看似平淡的标题引入了深思:1、记者调查的地点在北京这个中国人国民综合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这样的地区尚且如此,其它地区是否可以是可想而知?

2、人们对人生终将死亡的认识是这等的漠视,应当是必需的知识事实上是如此的贫乏,以至亲人去世事件一旦发生,便不知所措,他们己有的知识一下子便得无用,询问老人、按老人说的做或摹拟、效仿他人便成为他们处理此事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所谓的知识以至社会的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

3、中国人素以孝德称闻,而这个孝德的民族竟有这么巨大的比例的人不知如何在其亲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何去实施帮助 ,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不够而表达缺乏周全,还是我们的孝德内涵需要发展,我们的孝德文化将如何自圆?

想到这些,突然联想到另外一件事:

前些日子,向一位从事社会学研究的网友请教哲学的基本概念,他告诉了我,以下是他的教言:

“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在古希腊的意思是热爱智慧。就其起源上说,哲学就是一种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亲证智慧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人能够智慧地生活。现代西方的学者大多解释是,哲学是一种系统思考真理、存在、实在、因果律及自由等诸概念的学问。中国学者的解释是,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简言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生活,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受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支配,不管我们是否清楚自己的世界观属于哪一种的哲学类种,但它都每时每刻支配着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行为,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死亡观。其中围绕死亡观而产生的许多知识和事件是常常被我们忽视而又时常不能不直接面对的。”

我感谢他的教诲,并似乎找到了理清困惑的一点思路。

坦率地讲,我们是在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但我们都希望,如果有一天一定要与我们熟悉的一切分别的时候,我们能在基本知情的状态下,离开这个无论是被称为是天堂或者是地狱的世界。

我们也是在完全没有痛苦和喜悦的自我意识的状态下,来到这个魔幻的社会,但我们总希望当一定要与这个淘气的社会告别时,能在一种充满平静或没有痛苦和遗憾的氛围之中离开,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很轻松地道一声“明天见!”,

这应当是每一个人正当的人生终极追求。但客观上,就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简直就是一种对生命的苛求。来不由我,去也由人,甚至生命终结的最紧急的关头也许就是我们遭遇生命最惨烈的摧残的时候,是我们最无助的时刻。只要你稍稍留心于医院和殡仪服务店,就会相信,这种事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平常而又平常,普通而又普通。

生命的历程中有太多的意外和无常,会遭受许多无情的打击。面对凡此种种,我们无所畏惧。为了爱和尊严,我们甚至主动挑战一切,包括奉献生命。但是,我们遗憾的发现,在我们几乎失去了外在抵抗能力的状态下,一些也许是致命的伤害竟来自我们最亲近的人,许多的痛苦会充满了温情和善意。

为什么?

其实问题的答案也并不十分复杂:

当我们失去自我生命支配能力的时候,文明的社会自然将这份至高的生命最终掌控权移交给那些被法律和伦理认定为最能体现我们意志的至爱亲朋,授权其成为我们最终意愿的代言人。

如果我们的这位代言人受过良好的哲学教育,有丰富的终极关怀知识,又是那样深切的爱着我们,那么,我们定将蒙受人生最大的恩宠,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享受了人生最彻底最智慧的爱, 我们是一个伟大而高尚的人,我们在肉体和灵魂上都完满地结束一段生命历程,愉快地走向生命的另一征途,对我们的代言人自然充满了无限的感谢,无上的尊敬和无限的爱戴;

如果我们那位代言人对生命之道所知无几,并释放其全部的感性,把关怀的重点全部放在我们肉体生命的残延上或我们临终时向社会公众的告知上而无法协助我们的生命最终的历程,那么,无论他曾经和现在是如何地爱我们,从客观上,我们都避免不了因为他对特定时段爱的表达形式的知识和智慧的缺乏,给我们造成的沉重的伤害。但是,即便如此,也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也不能去批评和指责那些被社会授与最高信任的,爱着我们的至爱亲朋,不会!永远不会!

因为,他们此刻也同样在经历生死离别的情感难关,深切的爱意迫使他们甚至甘冒自毁未来生活的风险来尽可能延长的我们生命,那怕换来的只有一呼一吸,那怕这种挽救己注定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我们有什么权力去苛求一个因为爱而自愿为我们付出生活的人吗?没有,永远没有!

无论他们努力的结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不幸,仅管这时理性与情感也许出现严重的分离,也许我们的亲朋至友的需求与此刻的我们己无法用任何方式向他们明白传递的需求对立,动机将成为了我们感受爱的的唯一标准。

于是,我们被他们的爱而深深感动。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享受了人类社会里深情忘我的爱,我们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于是,我们在也许是无比的肉体痛苦中,仍然坚定而充满感激地回赠出我们神圣的敬意和高贵的宽容。

于是,生命的消失过程的本身便自然成为我们短暂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生命消失时刻的综合质量成为了一个人生命质量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提升这种综合质量,人类有了哲学和宗教,神父和医师,甚至巫婆和法师,他们都在为此而各自孜孜追求。

几千年来,人类不同种族在生命终极的物质躯体和精神传承方面,均发挥了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热情的创造力,于是, 一种文化、一种在民族共同认可的死亡观的指导下,处理遗体的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品性、风俗道德、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的文化──殡葬文化,便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应当具备的生活文化,它有理由成为一种具有普及价值的知识。

人类生命的消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现代中国人所指丧事的范围应是从医院的终极救助到逝者的下葬这个有一定时间长度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逝者亲人操办丧事的过程,也是逝者生命逐渐以至全面消亡或转形的过程。但由于生命消亡过程的无法亲证和重复再现,人类对其认知的水平迄今还不能完全依靠科学的理性方式给予全面的实证性诠释,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解释人们不知如何办丧事的理由。

哲学是那么高深,办丧事又是那么的具体,这之间需要殡葬文化的发挥从哲学观念到具体的文化形式、以至具体的丧事操作基本仪轨的具象化过程的沟通引导作用,这应是从事殡葬文化研究工作的人一种义不容辞的工作,也是我们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更是从事殡葬行业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中获得了较高经济回报的团体和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愿更多的中国人都能正确的办好自家的丧事,毕竟这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0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