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统计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
(南京市统计局:王国钧)
确定统计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对于写好分析报告具有重要意义。古人所谓“意在笔先”、“立主脑”说的就是确定文章〈分析报告〉的主题〈中心论点〉问题。因为只有主题(中心论点)明确了,才能根据它的需要选择材料,并据此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避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写到哪儿。
一、中心论点的形成
统计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就是全部分析报告的内容所要表达出来的基本意思或中心思想。它是分析报告的灵魂。分析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主要就是由其决定的。那么,中心论点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中心论点作为意识,不是人们头脑里所固有的,必须来自客观世界,它是全部实际材料思想意识的集中概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反对凭主观想象,确立中心论点。
其次,提炼中心论点所需的材料,必须是详细、丰富的,而不是零碎不全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活情况和数字资料。如果材料零碎不全,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是错误的,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如我们不能只根据产值这个指标的高低来下经济形势好坏的结论,还必须兼顾到经济效益等项指标,才能全面说明问题。
再次,必须在正确观点的指导下,“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里强调在正确观点指导下,选行中心论点的提炼,是因为同样一件事,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如对于放开水产品价格这件事,由于各种人站的立场不同,就提炼出不同的论点来。有的人认为,水产品价格放开,引起了水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人民生活。因而持否定的态度。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水产品价格放开,虽然引起了水产品价格的上升,但却刺激了水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水产品市场货源充足,保证了水产品的供应,方便了人民生活,随着水产品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其价格必然下跌。因而持肯定的态度。因此,我们要使提炼出的中心论点,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这里所谓“去粗取精”,指的是要选择典型材料,消除那些偶然因素的影响,摒弃粗糙的成份。所谓“去伪存真”",指的是对材料加以鉴别,选择真实材料。单对统计数字而言,就是要选一步贯彻执行《统计法》,把数字搞准,滤去“水份”。所谓“由此及彼”,是指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材料的分析,从外部联系中探寻出内部的规律。从统计指标上来讲,往往一个经济指标只能孤立地反映国民经济的某一侧面,用一个指标来说明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对整个经济现象有一个总体的反映。只有把一系列指标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谓“由表及里”就是指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本质。所谓“改造制作的工夫”就是经过分析和综合,对事物选行连贯起来思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在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材料先行”论,反对“主题先行”论。但是,有些同志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往往不是通过对实际情况分析提炼出来的,而只是从表面现象出发凭主观想象,或道听途说得出的。再不,就是人云亦云,根据别人的论点去另行搜集材料、事例,改头换面或加以“充实”。这就违反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对中心论点的要求
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必须要正确,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此外,还必须做到:
(一)具有针对性。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选题问题。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题,并不一定是当前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因此,选择出来的主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国家统计局在评选优秀统计分析报告时,把“选题准确”放在首位,并具体要求“能紧密结合经济形势,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反映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对党政领导的决策能起积极作用”。几年来各地统计分析实践证明,要想让文章发挥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用,坚持“选题准确”是关键。在选题问题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处理好“报喜”和“报忧”的关系。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才能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实践证明,引起领导重视的分析报告,大多是报忧、揭露问题的。
〈二〉集中、单一。分析报告的中心内容,如果多中心,也就不成其为中心论点了。中心论点只有集中、单一,才能容易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报告评比条件中的“主题突出”,正是说主题要集中、单一的意思。所谓集中、单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一篇分析报告不能有两个以上并列的中心论点。有些同志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是问题提得不明确,读者看了,头脑里的印象反而模糊,文章的效用自然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中心论点集中、单一的另一层意思是说中心论点不宜太大。譬如讲,要写一篇论我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分析报告,这个中心论点就比较大,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不但包括城市还包括农村;在城市中不但有物价改革,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还有搞活工业企业改革等等。这样大的论点是难以写好的。如只写搞活大中型企业方面的分析就容易多了。根据各地的经验,对这类比较大的中心论点,最好采取系列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分别从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化大为小,各个突击,就可使分析报告发挥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收到预期盼效果。
(三)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指分析报告的基本思想、基本态度很明确,毫不含糊。如我市居民生活水平有无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要控制等等,都必须明确地摆出来,切忌拖泥带水或模棱两可,使读者如坠五里雾中。“观点鲜明”也是优秀统计分析报告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鲜明,除作者要端正思想,不回避矛盾外,还必须对所写的问题,有明确、深刻的认识。为此,就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搜集、掌握较为丰富的材料。当然,中心论点的鲜明,和分析报告的结构、语言等多方面也有较大的关系。这些不在本文的叙述之列。
(四)要新颖。分析报告的目的,就是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所谓新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心论点外延上新,即要不断创新,开拓新领域,研究新课题,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如农村统计由农业这个小领域的分析,扩展到农村综合经济这个较大领域的分析;各项统计由只分析本地扩大到外地;由只搞实际分析,扩大到预测分析等等。二是在中心论点内涵上求新。因为中心论点的新颖和选题“角度”有极大的关系,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提炼,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真可谓“着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些文章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就是因为大家都从同一角度去分析、提炼。只有通过横和纵的比较,把事物之间的特点寻找出来,才能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新颖主题。
综上所述,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必须来自于客观实际,对中心论点的要求,“正确”是前提,“针对性”是关键,在此基础上则力求做到“集中、单一,鲜明,新颖”。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注意坚持这几条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把分析报告写得更好。
(原载《江苏统计》1989年第八期)
(南京市统计局:王国钧)
确定统计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对于写好分析报告具有重要意义。古人所谓“意在笔先”、“立主脑”说的就是确定文章〈分析报告〉的主题〈中心论点〉问题。因为只有主题(中心论点)明确了,才能根据它的需要选择材料,并据此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避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写到哪儿。
一、中心论点的形成
统计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就是全部分析报告的内容所要表达出来的基本意思或中心思想。它是分析报告的灵魂。分析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主要就是由其决定的。那么,中心论点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中心论点作为意识,不是人们头脑里所固有的,必须来自客观世界,它是全部实际材料思想意识的集中概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反对凭主观想象,确立中心论点。
其次,提炼中心论点所需的材料,必须是详细、丰富的,而不是零碎不全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活情况和数字资料。如果材料零碎不全,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是错误的,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如我们不能只根据产值这个指标的高低来下经济形势好坏的结论,还必须兼顾到经济效益等项指标,才能全面说明问题。
再次,必须在正确观点的指导下,“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里强调在正确观点指导下,选行中心论点的提炼,是因为同样一件事,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如对于放开水产品价格这件事,由于各种人站的立场不同,就提炼出不同的论点来。有的人认为,水产品价格放开,引起了水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人民生活。因而持否定的态度。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水产品价格放开,虽然引起了水产品价格的上升,但却刺激了水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水产品市场货源充足,保证了水产品的供应,方便了人民生活,随着水产品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其价格必然下跌。因而持肯定的态度。因此,我们要使提炼出的中心论点,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这里所谓“去粗取精”,指的是要选择典型材料,消除那些偶然因素的影响,摒弃粗糙的成份。所谓“去伪存真”",指的是对材料加以鉴别,选择真实材料。单对统计数字而言,就是要选一步贯彻执行《统计法》,把数字搞准,滤去“水份”。所谓“由此及彼”,是指要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材料的分析,从外部联系中探寻出内部的规律。从统计指标上来讲,往往一个经济指标只能孤立地反映国民经济的某一侧面,用一个指标来说明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对整个经济现象有一个总体的反映。只有把一系列指标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谓“由表及里”就是指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本质。所谓“改造制作的工夫”就是经过分析和综合,对事物选行连贯起来思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在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材料先行”论,反对“主题先行”论。但是,有些同志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往往不是通过对实际情况分析提炼出来的,而只是从表面现象出发凭主观想象,或道听途说得出的。再不,就是人云亦云,根据别人的论点去另行搜集材料、事例,改头换面或加以“充实”。这就违反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对中心论点的要求
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必须要正确,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此外,还必须做到:
(一)具有针对性。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选题问题。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题,并不一定是当前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因此,选择出来的主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国家统计局在评选优秀统计分析报告时,把“选题准确”放在首位,并具体要求“能紧密结合经济形势,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反映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对党政领导的决策能起积极作用”。几年来各地统计分析实践证明,要想让文章发挥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用,坚持“选题准确”是关键。在选题问题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处理好“报喜”和“报忧”的关系。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才能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实践证明,引起领导重视的分析报告,大多是报忧、揭露问题的。
〈二〉集中、单一。分析报告的中心内容,如果多中心,也就不成其为中心论点了。中心论点只有集中、单一,才能容易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报告评比条件中的“主题突出”,正是说主题要集中、单一的意思。所谓集中、单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一篇分析报告不能有两个以上并列的中心论点。有些同志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是问题提得不明确,读者看了,头脑里的印象反而模糊,文章的效用自然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中心论点集中、单一的另一层意思是说中心论点不宜太大。譬如讲,要写一篇论我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分析报告,这个中心论点就比较大,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不但包括城市还包括农村;在城市中不但有物价改革,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还有搞活工业企业改革等等。这样大的论点是难以写好的。如只写搞活大中型企业方面的分析就容易多了。根据各地的经验,对这类比较大的中心论点,最好采取系列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分别从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化大为小,各个突击,就可使分析报告发挥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收到预期盼效果。
(三)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指分析报告的基本思想、基本态度很明确,毫不含糊。如我市居民生活水平有无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要控制等等,都必须明确地摆出来,切忌拖泥带水或模棱两可,使读者如坠五里雾中。“观点鲜明”也是优秀统计分析报告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鲜明,除作者要端正思想,不回避矛盾外,还必须对所写的问题,有明确、深刻的认识。为此,就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搜集、掌握较为丰富的材料。当然,中心论点的鲜明,和分析报告的结构、语言等多方面也有较大的关系。这些不在本文的叙述之列。
(四)要新颖。分析报告的目的,就是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所谓新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心论点外延上新,即要不断创新,开拓新领域,研究新课题,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如农村统计由农业这个小领域的分析,扩展到农村综合经济这个较大领域的分析;各项统计由只分析本地扩大到外地;由只搞实际分析,扩大到预测分析等等。二是在中心论点内涵上求新。因为中心论点的新颖和选题“角度”有极大的关系,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提炼,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真可谓“着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些文章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就是因为大家都从同一角度去分析、提炼。只有通过横和纵的比较,把事物之间的特点寻找出来,才能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新颖主题。
综上所述,分析报告的中心论点必须来自于客观实际,对中心论点的要求,“正确”是前提,“针对性”是关键,在此基础上则力求做到“集中、单一,鲜明,新颖”。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注意坚持这几条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把分析报告写得更好。
(原载《江苏统计》1989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