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德嵩
最近几年,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Equity,简称PE)大行其道。很多时候,它们把自己打扮成老式“救火队员”,在全球各地收购哪些“劣质资产”(事实上是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权)。大多数情况下,私募股权投资的收购动作如同“秃鹰”掠食般狠准,查找气息奄奄的公司。经过改造,这些公司会在3-5年内被出售或公开上市,私募股权投资者迅速赚取了利润曲线中最丰厚的一段。
“秃鹰”之所以技艺高超,是因为拥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资金、人才和政经势力网络。它们熟稔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甚至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在PE的董事和顾问名单里,可以看到像老布什(前美国总统)、梅杰(前英国首相)、罗慕斯(前菲律宾总统)、戴克辛(前泰国总理)和郭士纳(前IBM总裁)这些名字。他们挟带丰沛的资金、知识、能力、势力,在世界各地流窜,查找最诱人的投资机会,翻转搬弄各种生产资源,从中榨取最优利益。如今,一向低调行事的“秃鹰”已经成为一股强劲的势力,颠覆传统了产业投资的所有者、经营者与受雇者,甚至顾客之间的社群关系。人们都把“世界是平的”挂在嘴边,私募股权投资者则可能就是威力最强大的“推土机”。
现在,“秃鹰”瞄向了中国化工行业。在去年,美国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group)投资6500万美元入股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下称CPIC)。CPIC是国内化工行业龙头企业云天化(600096)控股57.64%的子公司,中国三大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去年,CPIC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66亿元,利润总额1.86亿元,出口金额达7946万美元。
今年6月,又一只“秃鹰”猎食中国化工企业。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和荷兰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宣布,以1.3亿美元购得山东东岳化工27.3%股份,进军更环保的制冷剂和含氟材料产品领域。霸菱(亚洲)投资公司是历史较悠久的私募基金,曾投资超过40家亚洲公司。
一直以来,化工行业远离终端消费者市场,投资者对其了解总是知之甚少。在中国,人们对化工企业的印象普遍不好。受技术、投资、运输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化工行业进入壁垒较高。长期以来,中国化工行业都是国有企业的天下。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这些国有化工企业效率低下,业绩较差。此外化工企业是环境污染大户,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污染事件让人们对其更加望而生畏。
不过,中国的投资者现在可能需要改变一下对本土化工企业的看法。受中国经济长期强劲发展拉动,中国化工业正悄无声息的进入价值轨道。而且,中国政府已开始加大力度保护环境,化工行业的因此可能进入一个强者而强的发展阶段,行业整合大势可为。由于“秃鹰”过往业绩骄人,投资者们更有理由相信它们对中国化工企业的窥视,可能真正意味着一场新的投资潮流已经来临。
行业景气,喜忧参半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化工业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7万亿元,利润总额1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2%和20.3%,延续了行业景气发展特征。在各细分行业中,主营收入增长较快的子行业主要是钾肥制造业(42.26%)、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34.43%)、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34.01%)、化学矿采选业(30.26%)、涂料制造业(30.04%)、无机盐制造业(29.42%)、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业(29.03%)。钾肥和化学矿采选业收入增长主要受产品价格上涨影响,而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涂料制造业和无机盐制造业收入增长主要是行业规模继续快速扩大。在上市公司行列,多数基础化工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盐湖钾肥(000792)、云天化(600096)、泸天化(000912)、建峰化工(000950)主营收入同比增幅超过50%。
利润增长较快的子行业主要是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业(69.59%)、化学矿采选业(56.09%)、钾肥制造业(48.95%)、涂料制造业(48.06%)、化学农药制造业(44.89%)、无机盐制造业(41.44%)。由于价格继续上涨,产品盈利能力较强,钾肥制造业和化学矿采选业盈利能力继续维持高位
影响化工行业利润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其中,受石油、煤炭、电力、运费等价格的影响较大。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化工行业产品平均毛利率在2006年1季度达到近年来最低点后,今年开始整体回升。从目前情况看,国际石油价格依然处于相对地点波动状态中,在化工企业内部生产条件不改善的前提下,盈利水平可能会稳中有降。
事实上,真正决定中国化工行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并非成本控制能力。美国化学委员会(ACC)的首席经济师KevinSwift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这将从跟不上促进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化工品的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640亿美元,超越德国而居美国和日本之后。根据ACC的预测,2006-2016年间,中国化工品产量年均增长率将会超过10.4%,而亚洲为5.4%,全球为3.6%。如今,中国已成为许多精细化工和医药公司低成本中间体的重要来源,这在某种意义上会促进中国在础化学品和下游衍生物方面的投资继续加快。
从进出口贸易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化工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006年,中国石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03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进口增速(23.3%)大大快于出口增速(16.9%),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累计逆差1130.72亿美元,同比扩大高达25.1%。
不过,中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却并不喜欢这样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化工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而中国化工产业进出口贸易顺差说明,全球化工巨头正将这个高污染产业逐步转移至中国。一方面,产业转移增加了国内投资与产业消耗,会相应提升部分产品价格。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化工行业2006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87.15亿元,同比增长26.63%。其中,橡胶制品业投资高烧不退。前11个月累计投资309.6亿元,同比增长达81.9%,而轮胎子行业更是以193.3亿元和94.5%的增速位列第一。专用化学品制造业投资在上年79.1%增幅的基础上2006年继续保持了48.2%的增速。
另一方面,面对高耗能和重污染局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方案,这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而对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的中国化工业而言,行业平均经营成本的提升可能意味着一场血雨腥风般的竞争淘汰赛。优势企业会借助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主动出击,展开行业整合运动。
近年来,快速增长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工行业分化重组的主战场之一。德国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协会会长欧伯翰就曾表示,当下全球化工界对中国化工行业的关注超过了对其他任何国家。在部分细分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但实力较弱的中国化工企业近年来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目标。过去一年,中国化工业发生了10多起外资并购案。毫无疑问,“秃鹰”看重的正是这一点。它希望先人一手拿下有潜力的公司,然而再转让给全球性的行业巨头。
原文发表于《投资有道》杂志 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