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已进入长期战略布局


 宏观调控已进入长期战略布局

  近一时期从兰州的拉面涨价到方便面的全面普涨,发改委再次面临尴尬局面,根据其统计数据我们看到:2007年7月23日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产销售价格调查,今年6月同比上涨7.1%,虽然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不一样,但发改委的数据还能随便怀疑吗?方便面的普涨幅度在20—40%,其相对涨幅远高与房产,接着豆类制品涨幅在20—50%之间;奶制品也面临调价,我国的CPI指数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日益拉大。 在这全面普涨的大背景下,要房产价格维持原状是很难的,而以前对房产的三度调控其目的非但没达到,而且使消费者的未来预期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眼前的事实又一次教育了他们,不买房吃亏了,在“现在买房是傻子,不买房更是傻子”的“理念”熏陶下,把未来的消费提前透支了,这是当前房价上升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非常关心今后的房地产市场趋势,特别是房价还会继续领涨吗?我看到主持人叶蓉在采访王石时,也向这位地产大佬询问:现在该不该买房的问题,王石也只能以:如果要结婚总不能睡在马路上,答非所问地忽悠过去了。房价问题的确不好预测,我更相信人们关心的不仅是今后的房价,而是现在的房价我怎么买的问题,政府近期还会有哪些措施出台?面对中央日渐紧缩的宏观金融政策,会给房地产业带来什么影响等。尽管各地政府也在动用行政权力,想平抑上樟过快的房价,如北京“两限房”(限制户型,限制价格)的推出;上海扩大廉租屋的受益面;深圳按揭门槛的提高;青岛为准低收入者直接提供租赁房等,这些措施对婉和住房供需矛盾有一定作用,但总体还是属于在“点”和“面”技术方法,缺乏总体布局的战略思维,房价的高低是一个很复杂综合因素,我看到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老先生一篇文章,茅老是我国为数不多真正懂经济的大学者,他认为要使房价下降的唯一办法是开放金融市场,让老百姓手中多余的钱都流动到渴望贷款的中小企业家手里,流动到贷款无门的农民手里。茅老的想法虽然还不能马上运作,但大思路是对的,房价犹如股票,没有资金支撑价格是上不去的。分流多余资金,是抑制房价的一个好办法。要真正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与健康发展,总体的战略布局应该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路人皆知的道理中体现政府的大智慧,而决不是靠几个部委联合发文,三天一个“严查”,两天一个“打击”来办事。最近两个措施的出台,我感到政府已从“小老板式”的管理中脱俗而出,迈向现代化“大企业模式”的管理层面。

  第一个措施是国土资源部表示,今后逐步加大对土地的供给量,由以前的控制土地闸门到土地放量,可以看到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思维的转变,更注重于房地产长期稳定发展。(该问题笔者已有专题论述,本文不展开论述。)

  第二个措施是国务院对廉租住房制度的政策框架确立。对房价的长期稳定有深远意义。在六条具体措施中我们看到;

1,扩大了廉租屋的保障范围。以前我们总是把住房需求机械分为:自住需求;投资需求与投机需求,而这三种需求是动态的,难以分清的。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以一定时期的收入来衡量住房标准,只有高档住房,一般住房与廉租屋。把廉租屋的收益面扩大,承受高房价压力的面就减少了,再把经济适用房的机制解决好,靠市场调节的只有高档房了,舆论压力自然就减小了。

2,资金来源的保证。目前廉租屋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金的比例提成,一般为5%,上海这次把住房公积金的增值部分近20亿也用于建设廉租屋,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出让金的5%估算有120亿,如廉租屋的收益面扩大一倍,全国到1000万户,应有300亿来用到廉租屋的建设,才能有效保证房产结构的平衡。

3,土地的行政划拨保证廉祖屋的真正廉价。房地产开发中,土地成本在大城市中要占到35—40%,廉租屋的价格应控制在一般商品房的二分之一为合适,土地的划拨及一些费用的减免为其创造了必要条件。

  以上的两大措施我认为中央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对房地产长期稳定发展进行战略布局,可能还有一个对经济适用房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的框架,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银行的按揭制度;交易的费用差异;个人的契税调节等问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