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显示,青岛民企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只有六和集团一家,然而六和的大部分经营业务并不在青岛。目前,即发集团、泰发集团、欧美投资、青变集团等都有冲击百亿的实力,但这还需要一定时间。而浙江宁波仅鄞州一个区销售收入过亿的企业就有300多家,青岛民企年过亿的去年底仅为200余家。因此,从规模上比较,青岛民企亟待做强做大。
重量级民营企业品牌的缺乏,让青岛的“品牌之都”的称号有些失色。来自咨询机构的调查资料显示,青岛市民营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不少企业没有脱离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现状,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即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进入青岛民企“百强”的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具有较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也非常少。一些已控股、参股多家公司,涉足多个行业、组建起集团的民营企业,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企业活力明显不足,也制约了其发展。
“青岛民营经济要壮大,今后必须要迈过规模小、体制创新不足、自主品牌少、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而‘融资瓶颈’则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路上必须要跨越的门槛。”中科招商的资深分析师如是说。
单纯依靠自身资金积累和银行贷款,企业的发展速度肯定要受到影响。除了青岛市政府积极推出的品牌集群、产业政策和上市扶持政策外,真正阻碍和制约青岛民企上市、做强做大的门槛和瓶颈是什么?如何破解?政府企业资本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弄清上市原因比单纯追求上市更重要
今年6月,来自青岛的A企业在过国家发申委的最后一关中,由于A企业利润达不到底线等原因而被专家委员会投票否决,这意味着A企业近一年的上市努力已化为泡影,与国内股票市场持续火暴和国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高涨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何时才能踏上资本市场的梯子,A企业的负责人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分析青岛企业上市现状时,青岛品牌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先登教授说了三个“从来没有”:青岛从来没有这么多民营企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上市热情,青岛的传统制造业从来没有如此高的意愿登陆资本市场,从来没有青岛市的各级领导如此重视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工作,特别是对民营大企业的上市推动。郭先登分析认为,正是民营企业自身做强做大的强烈愿望和登陆资本市场后的强大影响力,唤醒了青岛市的各级管理者极力推动当地民营企业借道资本市场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心和决心。
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就该到资本市场搏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将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24年来的持续发展,让亨达深感持续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和借道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郭先登认为,弄清企业为什么上市比单纯追求上市更重要。他分析说,企业上市首先是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与国际化能力,通过进入资本市场这个平台和舞台,企业才能获取更多的优势资源;其次,企业通过上市更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而不是简单的包装。尤其是青岛的优质民营企业上市对真正建立起青岛的成熟资本市场,树立青岛的国际化金融与资本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品牌聚焦效应。
“上市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是经营上的厚积薄发,而非百米冲刺。我们必须弄明白上市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否则我宁可不上。”青岛市城阳区一家化工企业的董事长说。
破解上市瓶颈,企业扮演什么角色
上个世纪90年代青岛上市公司板块曾经享有很高的声誉,经营业绩与资本品牌形象一度名列前茅。但近几年来,很多青岛企业却无缘上市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后备资源整体发展仍不平衡,质地优良的后备企业数量明显偏少,尚缺乏真正意义上在全国范围内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效益优良、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且又有一定规模、股权结构清晰的企业。同时,缺乏大型、超大规模型后备企业,这些都不利于造就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品牌企业和超强竞争力企业。
其次,后备企业规范化运作水平差距明显,存在一定的上市障碍,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等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另外,后备资源整体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整体产业竞争能力较弱,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发展水平也不够;最后一点是,部分企业历史包袱较重,经营效率偏低。
显易而见的是,青岛目前形成民企上市热潮的背后,企业如何保持自身的持续健康增长和核心竞争力?政府和资本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由点到面的“贴身”式扶持?郭先登对此不无担忧地说,我们不能乐观地高估形势,而是应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目前阻碍青岛企业上市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感和经营质量是否优良,不能单纯为了追求上市目标透支了企业的后期发展资源。企业只有健康经营、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资本与市场的多赢,否则就是巨大的包袱。
民企上市需要政府激励与引导
看看其他一些城市对企业上市的支持情况,我们发现青岛在此方面存在的一些差距。
为鼓励深圳本地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改制并成功上市,深圳市政府日前出台了奖励政策:即深圳本地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只要在中小板上市,只要完成改制工作,将可获得深圳市政府30万元的奖励,完成上市辅导工作,可获得80万元的奖励,在深交所中小板完成上市,可获得200万元的奖励,在其他市场上市则可获得100万元的奖励。而当地银行的服务创新,无疑也为深圳中小企业登陆中小板提供了新的助推器。
截至2007年4月,宁波已拥有境内外IPO上市公司29家,累计筹资166.8亿元。宁波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06年5月境内新股发行重启以来,宁波新增上市企业家数和募集资金量都创下历史新高。内部人士透露,这与当地政府超乎寻常的激励政策密切相关。
南京目前已有44家公司(包括A股、H股、N股等)登陆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量已超过了200亿元。仅今年的前7个月,就有5家企业成功上市。在南京所有的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的上市规模占据了半壁江山。为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规范运作、上市融资谋求更大的发展,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基地,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办公室、南京上市办、南京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加大拟上市企业的推进力度。江苏省也在酝酿给新上市企业出台相关税收优惠的政策。而江苏省中小企业局为了鼓励企业到境外上市,将给上市成功的企业30万元的资金补贴。
青岛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也多次强调,从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对企业上市融资等事项,开通了“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简化手续,减少环节”的绿色通道,对首发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公司发行债券等实施奖励。但与其它城市的措施与动作相比,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老板告诉记者,青岛市的激励力度与扶持效率仍需要深入探索出一个适合青岛现实的“青岛企业上市模式”,从而真正有效激发青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信心与决心,实现资本市场上的“惊人一跃”。
种种迹象表明,在推动企业上市、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壮大当地经济方面,全国各地政府的服务创新和银行、基金等资本的投资创新让很多企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上市动力。但在上市过程中,企业不应该单纯视上市为时髦,也不能单纯追求政府物质上的激励。单纯把上市成功当成经营上的成功更是个大错误。实际上,上市并不是经营成功的标志,而是责任更大了;融资也不是收入,而是某种意义上的负债。
青岛市要汲取其它城市推动企业上市的失败教训,政府有关部门更加务实地做好上市企业的培育和引导工作,需要从政策、改制、辅导、宣传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化超前运作,实施点对点的扶持原则。同时,各企业在资本倍增效应的巨大诱惑下也应该保持头脑的清醒,在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好基金管理公司、券商辅导机构,否则不仅错过了上市机遇,也将大大挫伤企业后期发展的积极性和竞争力。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杂志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巫燕玲 2007-8-5
深圳创业板又闻楼梯响
“估计最迟明年推出。”深圳创业投资协会副会长日前王守仁表示,《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已经送交国务院审批。
至于管理办法的具体内容,有深圳创投人士表示,规则仍未最后确定,“但门槛比中小板宽松很多。”
门槛悬念
关于创业板门槛,一直以来是市场讨论的热点。
有消息称,深交所上报的创业板框架是:“拟上市企业两年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最近一年净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
深圳创投人士告诉记者,创业板的上市标准将介于《公司法》与新《证券法》所规定的上市公司的条框之间。新《证券法》的上市条件为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取消了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降低了上市门槛。而修订前的《公司法》规定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这意味着创业板上市股本总额有可能在3000万到5000万元之间。
有创投界人士对记者表示,具体方案已经在券商和创投圈中征询过意见。而业界在讨论时,曾提到是否有可能将赢利年限缩短,例如“ 业绩连续赢利两年即可”。因新《证券法》已取消了三年赢利规定。不过最后是否采纳仍有悬念。
王守仁表示,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肯定要比中小板低,这才能给一些成长性好、规模和业绩暂时还一般的企业以机会。但是对门槛也应该有一定限制,否则风险较大。
券商争相“储备”
“创业板的各项筹备工作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包括前期组织框架、规章制度、技术系统、市场培育的准备、创业板的研究工作。”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表示,在筹备创业板过程中,深交所认真地研究了创业板基本的市场规则,包括创业板的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投资者的准入等。
“交易系统等技术层面来看已基本没问题。”深交所综合研究院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底深交所出了一个综合的研究报告,是多年来创业板研究的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提交给证监会作参考 ”。
某券商人士说,深交所将拟赴深交所上市企业分为三类:符合条件类、重点培育类和关注类,条件依次递减。“这样就能形成有梯度的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储备,为创业板做准备。”
按照规则,关注类的企业为净资产2000万元以上,最近1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重点培育类为即最近3年度净利润累计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最近1年度净利润在600万元以上;最近3年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4000万元;发行前股本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
这位券商称,目前中小企业板发行顺畅,很多券商已在注重储备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而这方面的争夺也越发激烈,“好的中小企业都有几家券商在争夺。而业界的普遍期待是明年创业板将推出,因此对目前暂时不符合中小板上市规定的企业,券商也在有意识地储备,有些甚至和风险投资企业合作,共同挖掘培养未来的创业板企业。”
而王守仁透露,准备登陆创业板的储备企业目前已达10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