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房贷涉嫌职业歧视?


8月21日晚间,央行突然宣布了从8月22日立即执行今年以来的第4次加息,而且是非对称式加息:一年期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只上调0.18个百分点,这无疑压缩了银行的存贷利差。这样,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将出台提高房贷首付的舆论传闻,在市场上更是风生水起。

一方面是政府不断出台政策、使用新措施以深化宏观调控,一方面是几乎全国性的房价一直连续逆调控大幅快速上涨,监管层近期已明确表态,希望商业银行提高房贷首付以抑制投资需求。

在这种房市背景下,自8月份以来,关于提高房贷首付、房贷紧缩风波,从上海、深圳、南京、北京等迅速席卷全国。华夏银行深圳分行率先吃“螃蟹”,采取了实际行动,将房贷首付提高到四成。一时间,“房地产金融”的关注度高度升温,银行紧缩放贷的信号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今年来,一直新闻不断的南京房市,房地产金融领域又暴出新闻称,南京一大型银行内部传阅了收紧房贷政策的四大规定。

虽然,该四大规定,只是该大型商业银行的“内部文件”,该银行也没有正面答复该消息的真实性,但有记者以普通买房人身份向该银行咨询时,该银行工作人员出具了“内部文件”,使得关于收紧房贷政策的消息得到证实。

近年来,南京房市,果然是新闻频出,不断诞生新的“故事”,不断引发舆论争议。这次,南京该大型银行关于收紧房贷政策四大规定的“内部文件”的部分内容,很可能将再次引发舆论的争论。这次争论的焦点在于,虽属于房地产金融业务领域,同样因于房市,但是,因其在“关于客户选择”上,明确以客户的职业、身份、官职或客户工作的单位或所在行业,作为执行“仅限于优质客户”政策、选择放贷的标准,被质疑涉嫌“职业歧视”,涉嫌“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益”。

南京该银行收紧房贷的四条意见中规定,不再办理借款人购买第二套以上(含)住房的贷款申请,贷款用途上只能用于支持借款人为改善住房条件购买普通自住住住房、严禁用于投资“炒房”,贷款比例上个人再交易住房贷款成数应与公积金贷款政策规定保持一致、即不高于所购房屋价值的60%。这些规定,虽然释放出其明确的收紧房贷政策、把二手房贷首付比例实质性地提高到不低于40%的信号,但最引起一些民众和舆论质疑、争议的,是南京该银行的四条意见中“关于客户选择”的规定:

提高客户准入标准,一是借款人信用记录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二是借款人仅限于优质客户,即:国家机关公务员及团职(含副团)以上军队干部;科教文卫系统的正式员月工及金融从业正式人员;电力、通信、烟草等垄断行业科级(含副科)以上的正式员工。对外地流动人口申请个人在交易住房贷款的禁止办理。三是还款能力充足。借款人还款支出与收入比应控制在50%以下(含50%),且未来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具有良好预期,借款人必须提供税务机关出具的纳税证明。 

有记者对此展开调查发现确有此事,但银行方称此事“不好公开”,表示不愿就“关于客户选择”等内容多说。

有记者以购房者身份来到了该银行新街口支行,当表明自己的户口不在南京而还在上海、想购买一套48.5平米的二手房时,银行工作人员随即表示:我们规定要副科级以上的人才给贷款,你的条件一项都不符合…

对于南京该商业银行四条意见之“关于客户选择”中的一些规定,有人质疑其内容涉嫌有职业歧视。南京365记者的报采访道中写到,“市民甲:只要是副科级以上干部、还有垄断行业员工,就能贷款,这明显有职业歧视吗?银行这样做明显不合适…”而本人的观点是,这属于作为企业之银行的内部进行风险控制的措施,属于经营范畴的内容,并没有涉嫌职业歧视的内容。

在房市可能异变、房地产金融可能潜伏巨大风险的现实背景下,银行近年来的房地产投资贷款大幅增加,如果房价突然掉头下降,将可能有大量巨额坏账摆上银行面前。可以说,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的形势确实非常严峻。

商业银行贷存比(即贷款额与存款额的比例)按照我国相关法规的规定,以不能超过75%为限。

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06年,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为74.2%。尤其今年上半年以来,各家银行贷款依然快速增长。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2.77万亿,逼近去年全年水平的90%。某些股份制银行的某些分行,前7个月已用完今年80%的额度。深圳某股份制银行某分行,前6个月用掉了的贷款额度就超过了全年的70%,导致该行收紧各项贷款审批。还有一些股份制银行的某些分行,甚至在上半年就用完了全年的额度。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已经是几乎全国性地趋高,已经迫近75%的红线。再加上不断攀高CPI和相对于CPI攀升而言日益变低、实际为负的低利率,导致了大量存款从银行流出,使得一些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量锐减。而存款总量的减少,又加上央行连续多次提高储备金率,实际上意味着银行可用于贷款的总额减少。因此,如果再不控制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但其存贷比将会超出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指标,而且自身潜伏大房贷总量下的高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确有收紧房贷政策的必要。同时,作为企业化的商业银行,本身有经营、赢利的需要,有选择优质客户放贷以及自由划分与选择目标客户、拒绝非目标客户的放贷申请的必要和自主权利。至于怎么划分与选择目标客户,以什么为标准划分与选择目标客户,决定不向那些非目标客户发放房贷,是商业银行自有的权利,属于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来说为降低房贷风险采取的客户筛选行为,属于自主经营行为。作为银行经营范畴的行为,而不是政府明晰政策下的有区别对待客户行为,就不能算是职业歧视。有人对其提出涉嫌职业歧视,则有滥用“歧视”的嫌疑。因为每个企业都有筛选客户、对目标客户优化服务的决定权。

而且,或许可以预期的是,在房价一路飚升、通货膨胀阴霾笼罩、政府不断深化宏观调控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还可能更进一步收紧房贷政策,很可能会全面上调房贷首付。甚至出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的一些商业银行“只收不贷”的情况。与之相比而言,依照某种标准划分目标客户和决定不给予贷款的非目标客户,有区别地决定是否接受房贷申请、是否给予房贷,又算什么呢?

业内人士都知道,个人房贷,是商业银行优质贷款资源,也是贷款业务利润重要来源。那么,一如南京该大型商业银行一样,一些商业银行,为何要收紧政策放着生意不做,甚至背上职业歧视的嫌疑?仔细分析可知,其原因,主要在于不断持续疯涨的房价、日益攀升的CPI、政府日益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其中,今年的第4次加息,可能是十分关键的敏感要素。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央行这次在8月21日突然宣布今年第4次加息,也可看成是对以前货币政策手段尤其在CPI大幅度超越3%底线背景下的第3次加息力度不够的补加息,是对房市等市场对持续的宏观调控尤其今年第3次加息冷漠的惩罚。

人们应该记得,当时宣布第3次加息、降低利息税等货币政策后,还有宣布7月份的CPI达到5.6%时,市场上几乎一致性地不做出反应,与之前的加息、宣布CPI的市场反映存在很大的不同。而其实,这种出奇的冷漠态度很可怕。说明,由于人们在心中认定房价等物价肯定还要上涨、比加息幅度要快…在通货膨胀的高预期下,这种可怕的冷漠,意味着人们不怎么在乎公布CPI了,不怎么在乎与通货膨胀高预期相比微不足道的微调式的加息了,对政府那可预期的温和调控政策不以为然了。而事实上,这种可怕的冷漠,对房价等物价稳定来说,很可能带来不可控、难预料的致命后果。因此,与以前民众对房价上涨、CPI攀升、加息等反应热烈、积极而政府一直持乐观态度、采用温和政策所不同,这次民众的冷漠,不能不让决策者“紧张”了。

决策者“紧张”了,意味着什么呢?无疑,将意味着政府可能采取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行政性政策等。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结合目前全国各地通货膨胀的压力分析,8月的CPI仍然会达到或超过5%。再加上以稳定物价、科学发展经济为重要内容之一的17大即将召开,因此,如果CPI依然继续高居不下,房价继续高位运营、大幅度快速上涨,已经开始回落的猪肉等食品价格不继续下调而反弹,各垄断性的公共服务产品那跃跃欲试的趁机涨价不能被抑止,那么,根据央行2007年采取的行动(4次加息,4次发行定向票据,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7月30日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央行加息仅仅10天,8月22日存贷非对称式的今年第4次加息离第3次加息与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均不到一个月…)来看,在今年,很可能还要至少加息1次。最近的一次,不排除在9月份继续加息的可能。其后,则要看整个宏观经济尤其房地产的运营情况了,甚至不排除明确增加提高购房首付比例作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手段。

在这样的房市情势下,在现今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则必然很可能会继续收紧房贷政策。事实上,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收紧了。更何况,各大商业银行,将普遍面临上半年过多使用了贷款额度而导致其后额度非常有限的现实问题。

在深圳,从8月起,深圳建行、中行的二手房贷已经基本暂停。招商银行一分行副行长表示,在8月中旬的时候,第二套住房首付提高到四成。

在北京,建行北京分行目前开展的二手房贷款业务主要针对已还清贷款的房产,如果想买一套尚未还清贷款的二手房,建行将不会为新的借款人提供贷款。

在南京,在长沙,在许多城市,一些商业银行,纷纷出台了二手房房贷新政策……

说到其原因,一些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谈到的,几乎无一例外地说是疯涨的房价可能迅速异变而可能带来风险,以及一些商业银行在密集宏观调控政策下可能出现几乎“无款可贷”的局面。

(作者陈真诚联系:上海:13808420007;长沙:长沙新思维企业发展策划公司0731-4478178;QQ:7047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