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贸易顺差 中国已现“米德冲突”


 

                          通货膨胀贸易顺差   中国已现“米德冲突”

      中国CPI指数7月份再创新高,其中﹐肉类价格同比上涨45%,食品价格涨幅达到15.4%。表明,中国已进入标准的‘米德冲突’。美国经济学家米德提出的这个概念旨在说明﹕一国如果要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则必须同时使用支出调整和支出转换政策。单独强调任何一种政策﹐将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换句话,就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来说﹐在中国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就像天平称的两头﹐官方的经济政策偏重任何一头﹐另一头都将跷起,经济平衡出现了问题。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央行的宏观调控“组合拳” 收效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经济陷入通胀与贸顺‘两难’境界

    如果,中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政策﹐其后果将是国内需求减少﹐会促使更多的企业在目前的全球经济中到国际市场寻找出路﹐接踵而至的又是贸易顺差迭高不下﹐高额外汇存储难以避免。相反﹐如果中国要减少正在高位运行的国际贸易顺差﹐就需要在国内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会继续面临国内房地产、A股资本市场高温不退,流动性过剩﹑银行贷款难以控制,而加大目前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这种经济政策的后果将对目前的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可以说是雪上加霜﹐而其它一些针对改变贸易顺差的宏观控制政策﹐在内需不足时期﹐都是难以实际奏效的。

        实行适度通胀   提高居民收入是有效途经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冲突﹐产生的国际贸易顺差,可通过对外经济政策来解决。但是目前‘中国威胁论’和“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盛行﹐中国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一些发达国家不会轻易向中国出口。而一些低端的商品﹐他们会依旧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中大量采购,会继续形成大量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另外,人民币升值压力,会进一步挤压商品的利润空间,促使商品竞争力下降。更突显的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核心机构的美国﹐其美元在困境中频频贬值﹐财政和贸易赤字更是在高位徘徊﹐加上愈演愈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除了直接的影响世界经济,极可能会引发明年的美国经济衰退,即使有多国央行的出手,但世界经济发展近期并不容乐观,可能劣势难挽,甚至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以断定,美国人不会轻易去收缩国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此趋势是会影响中国的直接出口和国际贸易。

      因此,对中国来说﹐与其在国际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两大困境中挣扎﹐不如两者择其轻﹐实行适度通胀﹐但前提是:改变目前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分配方式﹐调整国民财富分配的政策和制度,特别是调整低工资政策;加大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部门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百姓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后顾之忧,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工待遇,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大幅提高居民收入﹐使其高于通货膨胀涨幅。并逐步降低出口退税率及调整过度鼓励外资增长的政策,促进内外经济平衡从而有效调整目前中国国际贸易顺差过大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