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从经营商品到经营信用


  这几年,在宣传和推崇晋商的时候,大家常常用的一个词语就是:诚信。

  在我看来,晋商,那说的是晋商作为普通人的性格特征,作为商人来说,晋商真正经营的,其实是信用。

  从经营商品到经营信用,这个变化的过程,也是晋商的商业模式升级换代的过程。

  无疑,经营信用是商业的最高境界。

  今天,我们常常说,那些做投资的人是这个世界是最聪明的一群人,那是因为他们做的是最高境界的生意。其实,他们经营的就是信用。

  经营对象决定生意境界

  梳理晋商的生意历程,我们大概可以发现,晋商经历了小商品、茶叶、当铺、票号这么一个过程。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过程的时候会发现,经营对象直接决定了生意的境界。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经营什么直接决定了你赚什么钱,背后则是赚钱的难易程度。

  经营小商品,赚的是小钱,难不难?难!

  经营茶叶,赚的是什么钱,难不难?次难!

  经营当铺,赚的又是啥钱,难不难?有点轻松。

  经营票号,赚的钱是啥,难还是易?轻松。

  从小商品到茶叶,是从小买卖到大买卖的过程,大买卖就比小买卖相对容易些;

  从当铺到票号,是从实物交易过渡到银钱交易,直接的银钱交易显然比实物交易要轻松,更何况,那银票,居然都是自家开出去的。

  银票飘,银子落

  飘来飘去的是纸的银票,收到自家窖里的则变成了银元宝、银白菜。

  飘来飘去的是什么,是票号的信用。

  信用背后是什么?是实力。

  晋商没有数百年的商品经营的积累,就不会有可以让人相信的实力;而没有实力,你的票子再漂亮,也是没有人相信你的。

  “大商人很受人们的尊敬;其中许多人继承了好几代以诚实地做大生意而赢得的声誉。”(英国马歇尔《商业信用》)

  晋商,跟马歇尔叙述的国外的大商人一样,因为诚实而联系几代人的大生意而成为社会信用的直接对象,成为信用的代名词,也正因此,他们在看到机会来临的时候,直接开始经营信用。

  票号的诚实和银行的不诚实

  关于晋商票号的故事中,1888年,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的经理回国前,对晋商有过这样一段评论:“这25年来,汇丰银行与上海的中国人作了大宗交易,数目达几亿两之巨,但我们从没有遇到过一个骗人的中国人。”

  这说的就是晋商的信用。

  今天,当我们探讨晋商没落的原因,很多人会说晋商的无限责任。这个说法,我们反过来看,这是晋商的真实信用所在。

  有的晋商父祖辈经商遇险破产,若干年后子孙经商再次发迹,对本来无须承担的陈年老债,则主动代先人偿还。诸此之事,屡见不鲜,外国人曾就此事评论说:“这种品德在其它地域从未见闻。”梁启超也评论说:“晋商笃守信用。”

  那么,我们再来看银行,因为是所谓有限责任的缘故。这个西方出现的信用经营模式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滑头,他完全可以用自己没钱了来搪塞出现的责任。再以保险业来看,所谓的再保险其实就是保险业本身无信用的一种表现。

  如此看来,晋商经营的信用是真信用,现代银行经营的信用则有点假信用,是伪信用。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现代银行还真得多学学晋商这个“乡下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