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胡锦涛提出的增强三个意识思想,对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实质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借鉴党的历史经验,重视发扬光大各个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以指导和推动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包括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内的三种意识,从新的视角,总结了党在86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了党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一以贯之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传家之宝。
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以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与人民幸福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救国家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排解了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种种忧患。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从毛泽东同志强调要用民主的方式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率”到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也正是有了这三种意识,我们党才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但是增强三种意识的传统依然在传承和光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并一再提醒全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郑重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一条重要智慧和启迪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问题是对问题缺乏警觉。什么时候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什么时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丢掉和淡忘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什么时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受到挫折。也正因为此,党和人民先后把《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把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上升为基本国策,目的就是要从国法、党章和国策的高度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强化“三种意识”,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基础和行动指南
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内涵十分丰富。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体现着历史主体对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自觉关注;公仆意识是对民主政治中主权在民、民为邦本、权由民赋、掌权为民这种权力与义务关系的认同和自觉,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节俭意识是艰苦奋斗的生活伦理和政治道德,既内含着生活上节俭的内容,更包含着发展上节约的内涵。三种意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着眼于领导干部的思想实际,明确了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标准,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指南。
增强三种意识是新形势对干部作风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增强三种意识,源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对党所处历史地位的科学判断。如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当前形势下比任何时候都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有了忧患意识,才能看到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有了公仆意识,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节俭意识,才能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珍惜宝贵的资源,始终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增强三种意识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基础。干部的作风无非是干部意识的外化形式,有了健康的意识才可能有良好的作风,没有健康的意识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作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动上的错位,意识上的淡薄造成行为上的失范。当前,一些领导干部骄傲自满、盲目乐观,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敏感、不关心,麻木不仁,浮夸成风;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主仆颠倒,不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冷漠甚至背离民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人民为我服务”;一些领导干部贪图享乐、铺张浪费,在生产、建设和消费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究其原因,首先还在于这些干部淡化了忧患意识、淡忘了公仆意识、淡薄了节俭意识。转变干部作风必须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个基础抓起,教育和引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牢记根本宗旨,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夯实弘扬新风正气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思想道德防线。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内的健康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转变干部的作风。因此,我们必须把三种意识贯穿于干部作风建设的始终,激发广大干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砥励干部立党为公、恪尽职守、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提升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崇高品格,使之真正做到深怀忧患之思、恪尽公仆之责、常修节俭之德,为形成“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强化“三种意识”,是建设文明和谐新青岛的动力和源泉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种意识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增强三种意识的目的不在于为意识而意识,而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增强三种意识,就是要把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化作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造青岛在全省龙头带动作用的精神动力,化作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力量源泉。
把三种意识化作建设新青岛的动力和源泉,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以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发展,青岛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就,改革开放取得了新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文明和谐创出新业绩,民主法制水平迈上新台阶,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水平还不够高,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模式还不能适应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要求;群众收入水平较低,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文明和谐程度有待提高,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方面,离省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等。如何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发挥青岛龙头带动的作用,破解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科学发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这些个事关青岛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广大干部是否具有忧患意识,检验着每一个干部的贯彻科学发展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心存忧患,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居安思危,方会挺立时代潮头。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甚至于居危思危,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科学地预见未来,自觉担负起富民强市的神圣使命,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探索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
把三种意识化作建设新青岛的动力和源泉,就是要增强公仆意识以牢记党的宗旨。建设富民强市的目标,是青岛749万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发挥全市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广大干部只有甘为公仆,善为公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新青岛的实践中来。同时,也只有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狠抓工作落实,做到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才能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按照八个方面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切实担负起加强作风建设的责任,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把三种意识化作建设新青岛的动力和源泉,就是要增强节俭意识以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长期以来,青岛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有待提高,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突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课题有待破解,凡此种种,都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建设新青岛惟一正确的途径。这就决定了增强我市干部的节俭意识,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各级干部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认识增强节俭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勤俭节约的精神贯彻到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上来,贯彻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转型上来,贯彻到办好2008年奥帆赛、突出“新青岛、新奥运”主题、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全新理念上来,用自己节俭的消费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和带动全社会节俭风气的形成。
一、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实质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借鉴党的历史经验,重视发扬光大各个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以指导和推动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包括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内的三种意识,从新的视角,总结了党在86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了党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一以贯之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传家之宝。
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以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与人民幸福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救国家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排解了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种种忧患。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从毛泽东同志强调要用民主的方式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率”到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也正是有了这三种意识,我们党才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但是增强三种意识的传统依然在传承和光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并一再提醒全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郑重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一条重要智慧和启迪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问题是对问题缺乏警觉。什么时候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什么时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丢掉和淡忘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什么时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受到挫折。也正因为此,党和人民先后把《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把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上升为基本国策,目的就是要从国法、党章和国策的高度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强化“三种意识”,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基础和行动指南
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内涵十分丰富。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体现着历史主体对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自觉关注;公仆意识是对民主政治中主权在民、民为邦本、权由民赋、掌权为民这种权力与义务关系的认同和自觉,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节俭意识是艰苦奋斗的生活伦理和政治道德,既内含着生活上节俭的内容,更包含着发展上节约的内涵。三种意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着眼于领导干部的思想实际,明确了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标准,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指南。
增强三种意识是新形势对干部作风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增强三种意识,源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对党所处历史地位的科学判断。如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当前形势下比任何时候都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有了忧患意识,才能看到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有了公仆意识,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节俭意识,才能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珍惜宝贵的资源,始终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增强三种意识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基础。干部的作风无非是干部意识的外化形式,有了健康的意识才可能有良好的作风,没有健康的意识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作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动上的错位,意识上的淡薄造成行为上的失范。当前,一些领导干部骄傲自满、盲目乐观,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敏感、不关心,麻木不仁,浮夸成风;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主仆颠倒,不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冷漠甚至背离民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人民为我服务”;一些领导干部贪图享乐、铺张浪费,在生产、建设和消费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究其原因,首先还在于这些干部淡化了忧患意识、淡忘了公仆意识、淡薄了节俭意识。转变干部作风必须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个基础抓起,教育和引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牢记根本宗旨,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夯实弘扬新风正气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思想道德防线。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内的健康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转变干部的作风。因此,我们必须把三种意识贯穿于干部作风建设的始终,激发广大干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砥励干部立党为公、恪尽职守、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提升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崇高品格,使之真正做到深怀忧患之思、恪尽公仆之责、常修节俭之德,为形成“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强化“三种意识”,是建设文明和谐新青岛的动力和源泉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种意识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增强三种意识的目的不在于为意识而意识,而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增强三种意识,就是要把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化作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造青岛在全省龙头带动作用的精神动力,化作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力量源泉。
把三种意识化作建设新青岛的动力和源泉,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以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发展,青岛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就,改革开放取得了新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文明和谐创出新业绩,民主法制水平迈上新台阶,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水平还不够高,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模式还不能适应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要求;群众收入水平较低,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文明和谐程度有待提高,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方面,离省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等。如何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发挥青岛龙头带动的作用,破解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科学发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这些个事关青岛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广大干部是否具有忧患意识,检验着每一个干部的贯彻科学发展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心存忧患,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居安思危,方会挺立时代潮头。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甚至于居危思危,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科学地预见未来,自觉担负起富民强市的神圣使命,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探索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
把三种意识化作建设新青岛的动力和源泉,就是要增强公仆意识以牢记党的宗旨。建设富民强市的目标,是青岛749万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发挥全市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广大干部只有甘为公仆,善为公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新青岛的实践中来。同时,也只有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狠抓工作落实,做到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才能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按照八个方面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切实担负起加强作风建设的责任,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把三种意识化作建设新青岛的动力和源泉,就是要增强节俭意识以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长期以来,青岛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有待提高,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突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课题有待破解,凡此种种,都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建设新青岛惟一正确的途径。这就决定了增强我市干部的节俭意识,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各级干部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认识增强节俭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勤俭节约的精神贯彻到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上来,贯彻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转型上来,贯彻到办好2008年奥帆赛、突出“新青岛、新奥运”主题、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全新理念上来,用自己节俭的消费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和带动全社会节俭风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