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格的诗意构
———浅评雪潇先生的诗
在拜读雪潇先生的诗作时,我还是一个不大懂诗、更不会写诗的学生。更甚者,我对诗歌理论几乎一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去评一位著名诗人的作品,未免有些荒唐,但幸运的是,雪潇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想只有老师才会接受一个学生的荒唐行为的,这样,我就少了一些世俗的压力,大胆的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于什么是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确切的说,我不知道诗是什么。尽管中国文学源于诗,诗也是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但作为搞文学的我对诗却是很少了解,大多凭感觉而已,有时偶尔写几句,大概都是散文的笔调。那么,究竟什么是诗呢?雪潇先生本人有一番独特的见解:“什么是诗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最完美的答案也许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认为,‘诗’这个字,从‘言’,从‘寺’,在语言学家看来,也许只是个形声字,但在我看来,却是个会意字:言之寺:言语的庙堂,语言的圣殿,是言语前来朝偈的地方,是人们通过语言忏悔与祈祷的地方,是奉献真诚的地方,是走进神灵的地方,是与神对话的地方……”。雪潇先生是这样理解诗的,同样也是这样创作诗的。
在我看来,诗不仅仅是“言语的庙堂,语言的圣殿,”,更是心灵的圣殿,灵魂的庙堂。具备一般文化人格的人,他们的语言都是心灵的外化,灵魂的复现,所以说,诗表现出一种文化人格。而雪潇先生的诗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文化人格。比如他的诗“九月九/是一朵淡蓝的菊/和一朵浅黄的菊/无言的话别”《九月九》)。那九月九的相聚,九月九的告别,是花与花的告别,淡淡的菊花香里有一种淡而有情,淡而有爱的深厚感情。这是对人生自然状态的歌颂。又比如,“雪最后都退到山沟里,像古代的隐士和菊花/——所有的雪山都站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边上,(《南山上的雪》)纯洁的雪在人间无处生存,只能退到山沟,隐居在世界的边上,作者的思想此刻升华了,他对世俗的鄙视,对物欲的反感,决定以陶渊明的那种超然精神去生活。
雪潇先生的诗有一种庄子哲学的意境。
雪潇先生诗中的“心性”很多人用“禅意”来形容。而我用“心性”。“心性”是庄学传统,禅宗则是受庄学影响的,所以,我认为雪潇先生的诗中处处充满的是“心性”之美,“心学”之美。他在《书法》一诗中说:“书法 一种生命之法”,“如泣 如诉/亦如灵魂起舞”,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的愉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诗人的自由人格,表现了诗人的心灵境界,不计利害,完全向自然界敞开心扉。空灵而有光明,达到了一种最自然的心灵世界。
雪潇的诗中还表现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格。诗人的笔下,各种意象:雪、太阳、鹰、蝴蝶、雨,甚至面条、茶壶都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把这些文化现象表现出来的仅凭诗人的文化人格。比如:“坐在莫高窟/先知想等一等后面的人 兼济天下/不料一等就是千年”(《敦煌》)。 表现出对文化的反省,反思,以及对文化流逝的个性思考。“佛用一种手势表示高贵的宁静/佛用一种目光表示肃穆的伟大/佛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只是呼吸与心跳”(《面对莫高窟》)诗人在诗中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在永恒的的时间面前的渺小,以及对生命的顿悟。我们在诗人的诗集《带肩的头像》第四辑“向南向北”中,似乎能寻找到一种“文化苦旅”式的人文内涵。如果说,余秋雨用散文诠释了他的文化人格,那么,雪潇先生则用诗歌塑造了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文化意识。
我不大喜欢称雪潇为西部诗人或甘肃诗人,这些只是对诗人在地域上的界定,而不是在文化上的界定。所以,我更喜欢称雪潇为诗人,一位纯粹的诗人,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具有文化人格的诗人。雪潇先生是用诗歌构建了他的健全的文化人格。所以,我希望大家用文化去界定雪潇先生,界定雪潇先生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