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门艺术


                                                    投资这门艺术

                                          ——————书评中信《对冲基金风云录》

  当一个人登临了绝顶,一览纵山那是怎样一种观感?在摩根士丹利工作有30年的“老兵”巴顿•比格斯在征服投资领域最激荡、最神秘莫测的高峰——对冲基金多年后,在其最近新书《对冲基金风云录》给了我们这样的结语:“尽管数量分析师会不同意,但我还是认为,投资与其说是一门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投资艺术”这是巴顿•比格斯这位大师埋头冥思后的抛给我们的一个奇怪的观感。

  在巴顿•比格斯印象派的笔触下,我们看到了职业投资人——这份地球上最诱人、最具挑战、收入最高的职业在让利润奔跑中的真实内心生活。他们在像刺猬不知疲倦地寻找橡果那样寻找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要承受市场变化带来的剧烈动荡和行业的残烈竞争;在享受“执掌重金,掌管亿万”的快感同时,也要忍受业绩动荡带来的无底深渊般的恐慌和日以继夜的折磨;在获得光鲜的赞美、美酒的的同时,也要承受"惟利是图"的投资人的“冷酷”。可以说,他们在这项目冠以艺术的职业生涯中,是对世间的人情的冷暖和瞬息的万变是体味最深刻的!他们是在从事着一门深刻的人性艺术。因为在他们眼里,投资已不仅仅关乎科技进步、行业发展、公司经营,也关乎世界重大政治事件,但更多反映的却是人性的挣扎,是在告诉他们如何战胜和超越自我。

  在这本全美投资人的素描画册里面,无论是三角俱乐部众生像里的高手语录,是巴顿•比格斯铤而走险的创办对冲基金的过程,是对耶鲁基金这类的捐赠基金管理的故事,还是被巴顿•比格斯喻为反向指标的“大众媒体”和丈母娘,都可以让你在解读他们的内心的同时,学习到他们采用的绝妙而有效的投资方法。没有了数据建模,没有了冗繁的指标对照,没有了长篇地进出点分析,或许这些投资人的真实心历记录和婉婉到来道来的逸闻,更容易让你记住巴顿•比格斯对掌握这门艺术真谛的追寻:智慧,经验,勤奋,对历史的了解,开放的头脑,专注的心情,这些都是成为一只出色的投资者的要素,至于你如何获得这些本领,以及如何组合应用就需要自己的体会,而且还要记住,没有哪种风格是最好的。

  时下,中国股市正不断登临高峰,多空双方的对峙已经日趋白热化。对于泡沫这类投资领域的基本概念,不少人畏惧,恐慌,迷茫。巴顿•比格斯站从高处在书中不断地提及,泡沫实质是从有力的实质性增长和确实存在的投资机会开始的,是人类天性的使然,无法避免,当它无法继续膨的时候,这种由银行融资支持的生产性资产泡沫破裂(如美国的科技泡沫),比非生产性资产性的泡沫(如日本的财科技的泡沫)破裂危害可能要小些。合卷下来,或许你豁然发现在现在中国市场上遇到的“泡沫”此类的困惑,如经济与股市成长周期、对冲手段、黄金艺术品投资、私募监管等,已经有了一个的很好的解读。可以说,除了方法论,我们获得了更多美国式的投资概念的阐述。它们是基于详实的各国金融历史的,是基于自己和朋友亲身经历的实战的,而且,它们还有着一种更高和更宽的视角,是绝对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我们研究明清的制度,可以通过读《红楼梦》去了解,那么,需要探究美国投资市场,同样可以通过巴顿•比格斯笔下去了解,因为他的叙述有了足够的历史经度和纬度。我们要看透华尔街翻覆雨的资本大本营,“风云录”,是一扇很好的窗。而且,随着我们中国股市的不断深入发展和越来越多普通人能投资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这样一位投资精英对投资大势、投资基本理念的研读,同样也值得普通人咀嚼。毕竟,投资这门艺术现在美国人玩得很好。

  正如艺术有不同流派一样,投资也有不同流派:成长,价值和不可知。其实无论从属于何种流派,我们不妨用看待艺术和学习艺术的角度去看待和学习投资:从这门艺术的品位,这门艺术的环境,这门艺术的历史去了解它、熟悉它,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丰富的多彩的艺术更吸引人。有了许许多多巴顿•比格斯这样,像刺猬一样辛勤而怪异地追逐着市场利润这只橡果的鲜活的人物,艺术才有灵动的点精之笔,同时,这也正是西方人在投资领域用对冲基金如此艺术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其社会理念之一:物竞天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