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面提速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面提速

                            记者 张敏洁

2007年5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延安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这里建设年产100万吨的乙烯工程项目。

  签字仪式上,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和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均表示,此次双方签署的延安百万吨乙烯项目协议,是中石油集团与陕西省政府全面开展石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挥陕西省的资源优势,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乙烯产品的需求,以及带动陕北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延安注册法人公司,按照《公司法》规范运作,具体投资主体由双方协商确定,由中石油集团控股。该项目建成后,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160多亿元,年均利润30多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而据了解,陕北地区煤、石油、天然气、盐资源丰富,目前这里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已得到长足发展,具有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独特优势。据统计,2006年全省石油产量已达到1713万吨,炼油能力达到1400万吨。预计2010年省属炼油能力将达到1000——1500万吨/年,完全可以满足100万吨/年乙烯裂解原料的需求。而建设百万吨乙烯工程项目,陕北更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拥有当前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外,陕北地区优质的煤炭资源还为这些陆续启动的“煤制油”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裂解原料。根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发展规划,先期将建设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约有156万吨石脑油可提供为生产乙烯的原料。

  根据当前炼油工业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原油资源配置和炼油厂布局,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形势要求,建设百万吨乙烯项目,真正形成油化一体化工程,不仅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初步测算表明,一个大型乙烯企业带动下游产业的增长系数为1:50。一个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后,不仅企业本身实现销售收入可以超过200亿元,还可以带动下游1000多亿元产值的产业投资。建设大型乙烯项目将带动一大批产业群的发展。 

陕北能源基地构想出炉

据了解,陕北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国内少有的资源富集区和国家规划的能源化工基地。目前,陕北地区石油探明储量1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10212.24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15.16亿吨。2006年陕北天然原油产量1988.89万吨,天然气产量80.47亿立方米,原煤产量12296万吨。陕北地区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及加工业全年工业总产值943.5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60%

早在200422,陕西省政府就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作为全省四大基地之一的设想正式提了出来。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陕西将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区为重点,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开发,推动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能源化工大省。与此同时,陕西将依托神东、陕北和黄陇三个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矿井,进一步加快榆神、榆横和彬长煤化工区建设,重点抓好神华煤液化、充矿煤液化、榆神和榆横大型煤化工工程、榆米绥盐化工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80万吨石油乙烯项目,实现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新突破。

另外,陕西还将加快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重点发展煤液化、甲醇及甲醇制烯烃、石油化工、盐化工,提高附加值,力争到2010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形成年产1500万吨原油、1500万吨炼油、100亿立方米天然气、2亿吨原煤、600万吨甲醇和400万吨煤制油生产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 

而近年来,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延安和榆林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2006年,延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53.11 亿元,增长16.2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5 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能源工业对延安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4%88.6%

2006年能源重化工业对榆林市经济的贡献率也高达73.2%。据了解,2006年榆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47亿元,增长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为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达到115亿元,增长71.7%。地方财政收入35.6亿元,增长49.6%,高出全省22.6个百分点。

据了解,在陕西省委陕北跨跃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指导下,陕北的榆林和延安地区以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为主线,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重心,开发与保护并重、输出与转化并举,积极参与建设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特别是榆林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瞄准建设国内一流能源化工基地的目标,坚持走大型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能源化工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投产,煤、电、油气、化工成为四大支柱产业,已形成年煤炭产量1.16亿吨,天然气65亿立方米、原油536万吨、甲醇65万吨、盐29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发电量86.6亿度,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煤、天然气、盐、甲醇产量稳居全省首位。

目前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有80个,其中榆树湾800万吨煤矿、国华锦界一期一号机组等16个项目已建成或投产,冯家塔等4个百万吨级煤矿和庙沟门等3个百万千瓦级煤电项目进展顺利,榆林煤电产能即将跃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国华锦界一期一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成为西电东送北通道工程正式送电的标志性工程;另有13个新项目刚开工建设。

  而在加快建设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同时,陕西省政府也加快了对延安及周边石油资源及勘探、开采加工优势资源的整合。

事实上,从1999年5月开始,陕西省政府就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开展了对陕北石油开采秩序的清理整顿。截至2004年底,陕西省地方石油采炼企业共建成生产油井22700口,形成原油生产能力820万吨。然而,这些油井除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外,有一大半分散在与该公司仅为挂靠关系的延安、榆林两市14个区县的钻采公司。这样,陕北地方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仍然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整体开采水平依然较低。

为了发挥陕北石油资源优势,把石油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陕西石油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对陕西省地方石油企业进行重组。

2005年9月14日,陕西省政府在延安召开了陕西省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组建大会,拉开了陕北石油企业大重组的序幕。根据重组方案,原陕西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的延长油矿管理局、延炼实业集团公司、榆林炼油厂等6家企业,与延安、榆林两市的14个县区石油钻采公司通过紧密型整合,重组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该公司的股本结构为省51%、延安44%、榆林5%。

重组后,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成为国内具有合法油气资源勘探开采资质的四家大型石油企业之一,拥有资产400多亿元,员工5万余人。这次重组从体制上解决了陕北县区石油开采企业的资质争议和开采秩序混乱等问题,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油田的科学开采、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而重组则使14个县区钻采公司的干部职工无不群情振奋,欢欣鼓舞,他们说:重组使我们看到了陕北石油工业的前途和希望,感受到了从游击队变为正规军,成为合法开采主体的自尊。说起与原14个县区钻采公司的关系,原延长石油工业集团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重组前,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他们和各县区钻采公司在资源上可以说是你争我夺,难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高效开发。譬如在子长县一块探明20万吨的区块上,由于双方的争斗,被各分成一半进行开采,结果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资和建设。由于双方产量都上不去,进行管道运输也不具备条件。

                         陕北能源化工开发全面开花

  2005年以来,能源战略上升为我国的基本战略,国家能源管理不断加强,开始走上法制管理轨道。

  当年5月27日,国务院成立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首部《能源法》制定工作启动,《石油天然气法》立法也已经启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则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同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明确目标。随后的11月9日,国务院发布实施与石油石化工业密切相关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也正是同一年,中国领导人在频繁出访或接待外国领导人来访期间,先后与加拿大、秘鲁、委内瑞拉、古巴、刚果、安哥拉、菲律宾、尼日利亚、哥伦比亚、文莱、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泰国、哈萨克斯坦、印尼、越南、俄罗斯、加拿大、朝鲜等国签订了各种形式的有关能源合作的协议、协定、声明、谅解备忘录等文件,并就扩大和加强能源合作交换了意见。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三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先后与也门、加拿大、缅甸、委内瑞拉、巴西、刚果、菲律宾、越南、哥伦比亚、泰国、阿尔及利亚、伊朗、阿曼、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尼、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利比亚、克罗地亚等国的石油石化公司,签订了一大批能源合作协议与项目,其中不少合作项目是首次。

而这一年,外资公司更是加大了进入中国上游领域的步伐。先是中海油与美国科麦奇和丹文能源公司分别签订了南海珠江口盆地两个深水区块合同,后是中国石油与壳牌决定联合开发陕西、内蒙古境内的长北天然气田,以及中国石油与道达尔将共同开发苏里格气田区等等合作不断。

而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国内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加速,一时间LNG、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甲醇、煤层气、油页岩、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项目在国内尤其是陕北这样的能源基地更是出现了全面开花的景象。

据悉,自2004年我国第一个煤制油的神华工业化项目在内蒙古开建后,各地除列入国家计划的内蒙古、云南、黑龙江、陕西外,山西、山东、甘肃、贵州、安徽、河南、新疆等地都跃跃欲试,积极酝酿煤制油项目。

2005年3月,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香港益业投资集团公司总投资155亿元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MTO项目。据介绍,该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煤制甲醇240万吨、年产甲醇制烯烃80万吨。MTO(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技术,是以煤为原料替代石油,生产乙烯、丙烯等化工产品的核心技术。

而年4月20日,神府经济开发区1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一期工程(5万吨/年)则一次性试车成功,目前已转入正常生产。

同年10月24日,位于米脂县的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正式投料试车。据了解,该项目是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坚持"三个转化"高起点首批开工的重点项目。

据介绍,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是由陕西省投资集团、西安西化热电化工有限公司、西部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西安海星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四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的大型氯碱化工企业,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一期1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配套建设1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装置一套、2万吨/年片碱装置、5万吨/年粒碱装置、5万吨/年氯化聚乙烯装置各一套,以及适量规模的盐酸、液氯、次氯酸钠等装置各一套,同时配套建设2台2.5万千瓦自备热电站,自备盐井采卤工程及弃渣场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7.5亿元人民币,是目前榆米绥盐化工区米脂县境内最大的化工项目。

从2002年9月项目组第一次来米脂考察,到现在投料试车,其中凝聚了股东单位、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及各设计单位、参建单位的无数心血。它的建设,对加快开发榆林市的优质岩盐、煤炭等优势资源,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优化陕西工业结构,推广以塑代木,减少森林采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造福当地人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金泰氯碱二期20万吨/年聚氯乙烯工程正在紧张地筹划之中,据悉,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预计金泰氯碱的企业规模将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十名,成为榆林市乃至陕西省的骨干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聚氯乙烯良好的市场前景,使全国各地的扩产热情高涨,陕西周边的内蒙、宁夏、山地等省区的大型聚氯乙烯项目纷纷上马。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应充分发挥资源成本优势,扩大聚氯乙烯产能,实现规模效应。

  与此同时,金泰氯碱对相关经济,尤其是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了。同时,随着金泰产品源源不断地投放国内国际市场,榆林米脂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榆林的社会形象和城市魅力。

  榆林现在盛传这么一句话:在米脂这块土地上,自古以来有两件大事可以永载史册,一个是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一个是金泰氯碱在这里落户发展。

2006年11月2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再传喜讯,当天,DMTO工业示范项目、中化益业60万吨甲醇、延长石油20万吨醋酸项目奠基及开工仪式同时在榆横工业园区举行。

  据了解,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万吨级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的工业化试验装置,规模技术等指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化益业60万吨甲醇项目,以榆横矿区优质煤炭资源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气化合成甲醇,进而生产MTO下游产品,计划2009年正式建成投产,一期投资23亿元,投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延长石油20万吨醋酸项目是一个用煤制甲醇为原料的大型化工项目,总投资19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

  而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陕西与内蒙古境内的长北气田则是中国石油与壳牌公司在中国陆上规模最大的合作开发项目,2005年5月,中国石油与壳牌公司联合宣布,双方正式启动合作开发长北天然气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长北气田于2006年年底开始向陕京二线供气。随着长北天然气处理厂的投产运行,长北气田正式步入商业化生产,整个合作项目比原投产计划提前一年。 

  随着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石油石化领域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在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中。

  与此同时,其他国营企业及地方企业也继续进入石油石化领域。2005年9月14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延安组建成立。同年7月13日,中国化工集团与新疆自治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新疆石油化工建设。同年11月,中国化工集团采用我国自主开发技术的首套50万吨/年重质渣油制乙烯项目在沈阳动工。

  而2007年则是我国十一五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国石油石化市场将更加开放,多元化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业内外人士都将关注我国油品、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动向,关注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相关法制化建设的新动向,关注我国石油石化市场全面开放后政府监管方式和政策的新变化,关注国企、外资和民营企业在市场全面开放前夕经营发展和改革重组的新动态。

                           陕北能源化工开发悄然转型

陕北以其丰富的煤、油、气资源在陕西乃至全国一枝独秀。

据了解,2006年,能源化工在陕西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已经占到70%左右。

数据显示,陕西去年财政收入增幅高,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能源行业,目前能源行业已成为陕西省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板块。而未来几年,这个数字还将越来越大。

而“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基液体燃料,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并发展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煤炭液化和气化、煤制烯烃等设备,这将促使煤化工产业进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西将对全国的能源接续起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将丰富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能源化工业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成为陕西省委省政府重要的经济工作思路。

据悉,陕西省委、省政府已作出决定,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方面,将重点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形成采、炼各1000万吨的石油生产能力;在扩大煤、气、油产能的同时,建设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液化基地和以甲醇为龙头的煤化工基地。

近两年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榆林市、延安市先后关闭了上百家小煤矿、小电石厂、小电厂、小炼油厂等五小项目,投资上百亿元开工建设了6×60万千瓦的锦界电厂、榆天化23万吨天然气甲醇、神木60万吨煤制甲醇等一批煤电一体化、能源化工大项目,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陕北石油开采秩序经整顿后开始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科学发展道路。据悉,仅延长油矿就生产原油719.58万吨,比上年净增166.65万吨,上缴税金13.23亿元。加上中石油长庆油田在陕北地区采油587万吨,陕西已成为我国第四产油大省;石油工业为地方提供的财政收入也分别占到延安、榆林两市财政总收入的81%和28%。

而2005年以来,一系列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先后动工兴建,标志着规划多年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李晓东介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自2003年启动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陕西神木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甲醇、靖西天然气管输二线工程、MTO工业示范装置、延安炼油厂改造工程和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聚氯乙烯等5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陕西神木电化有限公司10万吨聚氯乙烯等7个在建项目、延炼300万吨常压和200万吨催化联合装置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神华300万吨煤液化等16个项目正在加紧前期工作。更可喜的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安格鲁240万吨甲醇制烯烃;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香港益业投资集团公司总投资155亿元,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榆横矿区内,建设规模为年产煤制甲醇240万吨、年产甲醇制烯烃80万吨的MTO等一批特大型项目,都加快了前期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即将开工。

如今,集煤、油、气、盐四大资源于一地,储量大、质量好,世界罕见,有中国的科威特美誉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四大优势产业已形成规模,呈现出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和强大发展后劲。它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效益,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成为具有一流技术、一流水平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能源化工基地。

今年,陕西省将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基地建设。                 

陕北能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04年初,陕西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力争五年内形成1000万吨采油、1000万吨炼油和100亿立方米天然气、1亿吨原煤、600万千瓦发电装机、300万吨煤制油、60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逐步把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成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一批以煤炭为主的资源转化重大产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型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十五末期,一批煤电一体化项目,如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醋酸,煤制油,煤盐化工对接的聚氯乙烯、氯碱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些重大项目以煤为原料进行一次再次转化,每一次转化都形成了对资源价值的延伸和升值。同时,一批大型煤转电项目也格外引人瞩目。由神华、鲁能、银河三方合作建设的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是西电东送北线首选电源点启动项目,建成后向华北地区送电。此外,在岩盐、天然气、石油开发方面,也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形成了各种产业链的相互辉映和互补。

据榆林市发改委主任艾保全介绍,受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一批以煤为主的资源转化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或进入可研阶段,能源基地的资源型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特别是2006年以来,神华和美国陶氏公司榆林煤化工项目以及神华集团计划生产能力达到千万吨级的煤炭液化基地项目等诸多超大型项目,都在进行之中。在岩盐、天然气、石油开发方面,也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大项目建成或正在建设。为保证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榆林市十一五规划确定:开发方式上坚持市场化、有序化、链条化、生态化和集团化,并将三个转化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细化。

截至2006年底,榆林市已引进鲁能、兖矿、正大、中铝、中盐、安格鲁、陶氏、壳牌等一大批国内外500强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已建成的3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6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占13个,主要有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43万吨甲醇、榆林炼油厂150万吨炼油装置、神木20万吨煤制甲醇、神木北元化工5万吨聚氯乙烯、陕西金泰氯碱10万吨聚氯乙烯等。

而同样处于陕北能源基地建设规划之中的延安不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且矿产资源丰富,据悉,延安目前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13.8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工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延安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十一五末达到625亿元,人均2840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6%,达到78亿元。要做大做强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以果、菜、牧和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同时,坚持不懈的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南沟水库、城市第二水源、延安新机场、国道309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项目建设。石化行业重点建设项目有:建设产能1000万吨的原油基地;新建80万吨乙烯装置,配套建设60万吨聚乙烯、28万吨聚丙烯等9套下游产品装置,生产三烯三苯等12种化工产品;300万吨常压蒸馏装置;200万吨催化裂解装置;170万吨柴油加氢装置;65万吨气体分馏装置;90万吨甲醇及其配套项目(醋酸50万吨、二甲醚20万吨、醋酸乙烯30万吨)等。

对此,陕西省石油和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潘友民表示,自国家确定建设陕北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以来,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以府谷火电、榆神煤化学、榆横煤化工及载能、榆米绥盐化工、延安石油化工、黄陵矿区、靖定石油天然气化工等7个工业区建设为重点,相继吸引了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南非英美资源集团、神华集团公司、中国铝业集团、兖矿集团、鲁能集团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目光。

目前,陕西煤炭、油气、电力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神木60万吨/年甲醇、榆天化40万吨/年甲醇、神木和米脂两个10万吨/年聚氯乙烯、榆炼柴油加氢等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20万吨/年醋酸项目实质性启动,中铝50万吨/年电解铝、兖矿230万吨/年甲醇和煤液化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批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200亿元。而随着这些大项目的陆续启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将得到有力的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