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喜欢朝秦暮楚的人


                        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之目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

成功,不能在追求目标上朝秦暮楚,不能如风中杨柳左摇右摆。有的人在追求目标开始时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但一旦小有成绩就开始飘飘然起来,觉得成功没有什么了不起,开始寻找新的刺激,寻找新的目标。他们不知道,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真正做出卓越的成绩来,靠一时的小聪明,一时的机遇是做不到的。有的人由于自己的聪明和机遇可能做出一定的成绩,但那绝不是最终的辉煌,绝不是成功王冠上顶端的那颗明珠,充其量只是成功树上的一枝还未绽放的蓓蕾。一个人要想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里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没有几十年甚至毕生的努力很难实现。要想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就得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我们国家为什么至今没有人荣获诺贝尔奖项,除了科研机制存在问题外,与一些年轻科学家个人主观努力不够,心浮气躁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有些港台艺人喜欢多样化发展。话剧演烦了,就去演电影;电影演腻了,就去唱歌;唱歌没兴趣了,就去抢主持人的饭碗。这种现象内地模仿的很快。拉二胡的去唱歌,跳舞的去演戏,演戏的去当导演,相声说不下去了就去当主持人或者去当“公仆”。而一旦赚了一笔钱,不是出书,就是办校,再不就是开饺子馆。这股风撩得那些跳水、体操等体育冠军心里痒痒的难受,禁不住好奇和诱惑,也想到娱乐圈里过把瘾。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人家除了拍电影写小说做主持人之外就不能再有别的爱好了,因为那毕竟是提高个人层次的一种方式。我只是在提醒那些正在创业的青年朋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追求人生目标不能好高务远,更不能朝三暮四,要想成就一番大业没有十年八年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盯住一个目标,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地走下去,直至成功。据英国心理学教授迈克.侯威统计,以学钢琴为例,如果想要成为还不错的业余钢琴手,至少要专注地投入3000个小时的训练;如果想成为专业水平的钢琴手,没有10000个小时的投入不行的。其他专业所用的时间基本差不多。他还推算,如果要想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天才也必须耗费至少10年的心血。我们可以算一下,大学毕业24岁,从24岁到64岁有4个十年。如果你有条件不用考虑自己的生存,也只有换四次的机会。可是我们谁有不用考虑生存的条件而可以专心投入自己想干的事业呢?恐怕这种情况很少。而大多数人则需要先谋生,先养家糊口,再有时间有精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更没有时间来随意变换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我们换不起啊。上帝没有给我们换来换去的成本,没有给我们游戏人生的资本。所以我们必须谨慎权衡,选择好我们的人生目标之后,就要一朴纳心地干下去,不实现理想誓不罢休。千万不可朝秦暮楚地换来换去的啊。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领域里努力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不是这样,硬是去做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样努力,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一个人既想当演员,又想当“公仆”;既想当歌星又想当主持人;既想当作家又想当企业家。这种人可能会取得一定成绩,但绝不会创造出辉煌;可能会赚得一桶金,但绝不会成为世界首富;可能很风光,但绝不会风光无限。

马克思集四十年心血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巨著《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曹雪芹十年磨一剑,写出了《红楼梦》这样不朽的巨著,至今让后代的中国作家没有一个能够超越他;戴维.格罗斯等三位美国物理学家研究夸克粒子理论,1973年开始发表论文,至今三十多年研究不辍,意志不减,终于荣获2004年度诺贝尔奖。所以说,只有踏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深入下去,才能铸就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