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作者:
什么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中国自古有句俗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知道此话的出处,但既然流行,就说明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
仔细研究这一句话,也很好玩。难道本地的和尚不会念经?非也,和尚都会念经(除非是假和尚!)。外来的和尚一定比本地强?也未必。但为什么外来的和尚受欢迎,本地的和尚受冷落?
某师范学院一名所谓教授,在单位,人缘极差,提起他,没有不嗤之以鼻的。他所干的“破事”成了单位人闲谈的话资,历年不衰。退休之后,专心搞科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便到外地讲学。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和崇敬。可以说名声在外了。同事们听说,无一不说,这年头,什么人都能讲学!言下,极尽否定之意!
为什么会形成强烈的反差?是不是在一个单位长了,了解的人太多了。是不是本身就不具备真才实学,外面好骗,自己会吹。是不是中国自古的传统思想作怪。是不是……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如果太了解了,就没什么神秘感和新鲜感了,相反缺点就会暴露无遗。犹如热恋的情人与婚后的夫妻。不管热恋到什么程度一结婚就归于平淡。不吵架就是幸福的一对了,所以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闹离婚。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凡是有成就的,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与众不同,甚至有些怪癖。“竹林七贤”无一不是荒诞怪异之人!被人称为“异类”,中国自古信奉“中庸”之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国人喜欢保守,不喜欢“出格”,容不得“创新”。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
再者就是外来和尚名气的由来?其中必有吹的成分。(我们也可以叫他善于表现自己吧!)高明的请别人吹,低劣的自吹自擂。但不管怎么吹,都有个策略的问题,不能在本地吹,本地人谁不认识谁啊?外来的和尚是否都能念好经,也未必。有真才实学的大有人在,但“赝品”的和尚也不是没有。
了解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意思,我们看看中国信用卡行业内的外来和尚表现如何。
在中国信用卡行业内的外来和尚基本上分为两类,细数中国信用卡业务聘请的外来和尚:
一、单打独斗型:
其实说是单打独斗但是在其原创始地以及背后还是有不少的支持和拥护,背后支持者的用意不同导致其发展方向也不同,但多是一人背包闯中国,在这类人群中台湾人占据绝大的份额。
序号 |
银行名称 |
就职职位 |
姓名 |
来自 |
从业背景 |
|
深圳发展银行 |
业务总顾问 |
多人 |
中国台湾台新商业银行 |
台新银行是台湾省信用卡业务前5名的银行 |
|
招商银行 |
策略顾问 |
多人 |
中国台湾中信托商业银行 |
中信托在台湾省信用卡业务名列第一 |
|
建设银行 |
总顾问 |
张XX |
中国台湾中信托商业银行 |
中信托在台湾省信用卡业务名列第一 |
|
民生银行 |
市场行销老总 |
陈XX |
中国台湾 |
|
|
光大银行 |
市场行销老总 |
周XX |
中国台湾 |
|
二、组团群战型:
组团型多数是中资银行整体合资或聘请的台湾专业团队或公司对其信用卡业务做全面、部分的策略执行管理等,其中表现有好有坏。
序号 |
银行名称 |
就职部门及人数 |
来自那里和从业背景 |
|
浦东发展银行 |
最高职位是CEO,各部门主管都是外来的 |
多来自花旗台湾,部分来自香港和美国花旗 |
|
交通银行 |
最高职位是总经理,各部门主管都是外来的 |
多来自汇丰香港,部分来自美国汇丰 |
|
建设银行 |
主要是策略顾问和系统层面顾问 |
来自台湾经贸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招商银行 |
一期:主要是各部门的高层顾问,可以涉足干涉业务 |
来自中国台湾中信托商业银行的中高层业务骨干力量 |
|
|
二期:主要是策略执行顾问 |
来自上海沪邑科技顾问公司,他们的背景是台湾世华联合商业银行,其业务骨干来自台湾和香港 |
外来和尚的典型代表其实就是合资卡中心模式和聘请外资团队或公司的模式,他们是很有代表性的,至于单打独斗型的我个人认为不具有代表性,因为他们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撼动中国银行界固有的思维了体系,所以多数表现的并不理想,这个不理想不是他们没有实力而是他们很难在不同体系下形成全面的改变。但是具有很强和有能力将体系更改的合作卡中心模式那,表现的也很平常,为什么?其实这个就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地方了。
合资卡中心模式下的优与略:
其实就目前而言,中国正式的中外合资卡中心已经有了3家,但是这3家的模式还是有所不同的,就浦发和交行来说,他们算是实际意义上合资了,由于老总和各部门的高层主管都是来自外资背景并在外国从事多年的信用卡业务,所以具备代表性。但是华夏和德意志的合资,其实就是挂了一个德意志的帽子,其中德意志聘用并派往华夏的老总是原中国银行的老总候平,在候平到任后主要的高层团队一水的是原中行信用卡团队,在这样的合资背景下,可能很难算是真正的外资了。
作为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银行的信用卡领域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试水,看看中国的水到底有多深,他们在这个水里是否能活,但是通过他们已经在水里生存了一段时间来看,他们虽然能活,但是活得并不好,为什么?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太国际化了、太职业化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信用卡文化底蕴的国家,无法用国际常规的做法来运营,他们的主要高管都是来自台湾和香港,而交行的风控老总来自美国,我承认他们都是国际高手,但是国际高手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就目前看他们在中国很难发挥出来。
外资合资卡中心最大的优势和略势可以归纳成几点
优势:
1、系统先进:
作为外国大型银行或信用卡发卡机构,他们都有自己的信用卡平台系统,他们的系统极具实战意义,都是经过数十年的不断修改后成型的,可以说这个优势在国内是超级领先的。
2、人才优秀:
外资可以从任何分之网点或区域调派最好的业务高手,就目前来看他们在中国用的都是业务高手。
3、丰富经验:
其实作为信用卡的运营来说,最关键的就是经验了,经验可以使之少犯错误,加快业务运营,但是经验多是要符合本地情况下才能得效。
4、资源强劲:
作为外资机构来说,他们的特强之处在于他们在国际商业上多年从业经验,以及在国外服务客户的优良品质,这些在国内的从业上都是先天的优势。
略势:
1、本土化不足:
作为外资来说在中国的合资卡中心中,基本上都是外资高层说了算,一切凭经验,当然他们的经验没有错,在一定的环境下、配合下是很好的武器,但是首先要考虑统一化,他们的数十人高管都是从亚洲或美国调派的,可以说他们的团队就没有很好的在一个整体平台上磨合,而这样的一个缺乏统一及磨合的团队同时又在与中国的团队磨合。三方面的陌生带来的是团队的不稳定和业务操作慢
2、经验唯一论:
外资人才展业凭借经验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他们没有了解中国的情况,就算大家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文化差异,但是他们从出生到就业到发展都是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那里的商业环境和国际化接轨都很早,而社会机构和相关文化也同欧美有一定的相似。但是中国毕竟是全球唯一的,中国走的是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市场内没有人有过经验,这样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国际信用卡商业运作经验在加上本地化的了解才可能创造奇迹。
就如上这些来看,从目前的发展过程来看,如果浦发和交行没有实质的改变和策略的调整,他们在这个市场中拥有不会成为老大,可那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用现在的机构成为老大,可能他们只是借用现在的机构来试水,通过试水可以获得中国情报及分析、人才储备等,这样可能迟早会成立自己的机构来展业。
我到是想看看华夏银行的发展,可以至少要一到二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情况,他们目前的主要团队来自中行卡中心,是用中行的模式还是德意志的模式?他们到是没有太多的德国团队,应该比上面两家会好点,但是缺少了外资经验和高管,他们能否通过什么途径来洗脑,而不是一切照搬中行模式那。
外资顾问在中国
其实外资顾问在中国最早可以追述到上世纪末,其中就卡组织VISA、MasterCard来说他们的主要骨干都是来自中国台湾和亚洲国家,他们在一定的信用卡业务上给予了中国很多银行很多的帮助,从而可以说外资顾问来的很早。
但是中国最大的使用外来顾问的就是招商银行了,他们在信用卡的初期就引进了中国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的很多专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中国的固有思维和占有欲开始起了作用,与中信托分手后主要采用高薪挖人的策略留下了很多台湾的人才,这样才有的招商自夸的千万卡量。之后还有一些银行陆续的引进台湾专家,这些引进多半与招行的成功有着一些联系,当整个中国信用卡市场都在神话招商银行时,那么将会有更多银行模仿。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
某卡中心公开招聘信用卡中心副总,在社会公布后前往面试的人之多,每日都有近百人,但是面试之难,每日仅有2人可以通过面试进入复试。
某日一位30多岁的女士前往银行进行面试,主考官问你以前在那里从业呀,女士说我在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做主管,考官如获至宝说成了你通过面试了直接进入复试。
数日后复试来了10多人,其中不乏某些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副总级别之人,但是主考官最关心的是
数月后,银行的某位副行长看到女士的履历后问,你知道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环境维持部是什么样子的部门吗?秘书答不知,那就问问你在招行的同学吧,秘书问候答复,那个部门是专门清扫卡中心的卫生的。行长哑言。。。秘书说招行扫地也不错,至少她也算是专家那。
从上文可以看出,招行的神话对中国信用卡行业的深远影响,但是在招行的神话背后也形成了大家对台湾模式的迷信,台湾人做卡之好、做卡之神,其实不然,那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产生的特定的效果。想想在那个年代发行贷记卡的银行有几家呀?招行通过一定的策略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一定的发卡数量,而这个策略和模式现在还在被效仿。
外来顾问带来了什么?
首先说说外来都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首先就是经验,经验包括产品策略、行销策略、服务策略和对业务的整体控管上,这些都是国内的信用卡机构从业人员所缺乏的,虽说没见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呀,但是光看猪跑是不了解猪的,其肉之味道也不知道。那么顾问正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只要是用心去了解加上对本地市场之理解,必然会成生1+1大于2的效果。
就目前而言,几家聘请外籍背景专家的银行其形式也分2种
1、顾问形式:
顾问这个词其实我的理解是“有事顾来问问”,所以他们基本上是编外人员,说话和建议都是供来参考,就算采纳了也不能参与运营,这样无形中给这个建议带来了弊端。
2、职业经理形式:
可能算是不错的方式了,他们的优势在于可以运用经验与中国团队互动,以及可以深入业务的运营中,这样可以保证业务按照条例而有序的进展。
外来的和尚为什么在中国信用卡行业念不好经?
从上面我也细数了中国都有那些形式、种类的外来和尚了,但是这些和尚在中国过得好吗?他们过得为什么不好?是什么导致他们过得不好?
1、中国信用卡文化问题:
在美国信用卡起源始于上世纪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已经建立了信用卡的文化,可能在美国没有人不知道信用卡为何物,大家已经养成了使用信用卡和私人支票的习惯
在中国台湾省信用卡起源于1974年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了亚太第三的水平。
而中国真正的信用卡时代是从上世纪末广发创造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信用卡也只有10年的历史而已,而且中国的信用卡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借鉴产生的,中国台湾通过30多年的稳步发展。从普卡、金卡到白金卡、钻石卡到无限卡、分期卡,而中国是平均一年走完台湾3年的路,这样的快速发展导致的是中国没有信用卡的底蕴,而这个底蕴恰恰是依托信用卡的基础。
2、中国信用管理问题:
其实在每个信用卡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好的信用体系作为依托,比如在美国已经有很长的一个阶段没有类似于中国这样的跑街发卡了,他们的发卡模式主要是以数据库为基础进行预发卡模式,也就是说拿到商业数据后进行信用评级之后制卡发行,当用户收到银行的卡片是在填写简单的资料回邮,卡片就可以使用了。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在去年才有的国家信用局(人民银行信用局),而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中国各行业的信用记录汇总和整理,信用分级等还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所以很难在日前服务个信用卡机构。
3、中国银行业体系问题:
其实在中国能开的了银行的基本上也都和国家沾边,不然很难实现中国的银行梦,简单的说就算是民营的银行也都是收到国家的严格管制,并且银行的行长等职位的就职都需要人民银行批准,所以说带给中国银行业的还是国有体系的思维,极少数进行纯商业化运作。
4、中国银行业对信用卡市场期待问题:
呵呵,这个就要在说说招行了,主要是招行在中国吹了一个大泡泡,让所有的银行业主管都按耐不住了,都在盲目的拼比卡量,那么就没有人关注事情是如何做的了,不看细节只看卡量,这个将是中国信用卡界的最大问题,很可能会重现韩国信用卡危机。
做信用卡不是一步登天的,是要稳扎稳打的一步一步实现的,就算外来的和尚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很大的卡量,在说人家在外资都是利润第一、风险第二,就没有学过中国特色的卡量第一、风险第二,所以说这也是水土不服造成还没有进入状态就被砍掉的原因了。
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市场,在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同中国一样,所以外来的和尚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减少了可预见的风险,但是他们绝对不是发展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唯一良药。中国的信用卡之路还要中国人自己走。
作者:
本人原创,转发请邮件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