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中国人的宗教


 

  人类观照世界的方式,一个是对精神界的发展即宗教的方式,一个是向物质界的发展即科学的方式。中国本土不产宗教,中国人的宗是“祖庙”,教是教化。中国人过年,要拜天地,正月初一起来,家长带领全家人,先要以“如在”的诚敬带领家人祭天地、拜祖宗。现在我们讲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民族的人,在国外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的那种心情,就是一种祭神如神在”的心情其中的道理就是一种精神的流露。如果说西方人从酒神狄俄尼索斯那里获得原始宗教的激情,那么中国人祖先则是承受了诗歌的艺术来表达情感----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阳光。中国文化里面,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是对联,诗是核心的东西。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有的只有诗。中国诗的宗旨一言充蔽之就是“思无邪”,向内求人生。人生的一般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的,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思无邪就是针对此而言。一切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是思想问题。所以,诗的目的,并不是专搞文学,不是要你当诗人,或者是书呆子,就像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拿好成绩一样,读诗作诗是中国人的精神所系。人生而为人,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的、做企业的、搞社会工作的,以至于普遍人,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恼与痛苦。有了烦恼、痛苦,西方人的精神向外寻求而安排了一位上帝,创立宗教,建立教会组织。然而上帝和宗教和教会客体化,而成为人生的异化,反过身来,阻档人生,吞噬人生。这种向外的人生,追求物质而有知识而有科学而有机械而有工业文明而有艾滋病而有金元而有资本主义。中国人在痛苦和烦恼前,不向外,不向宗教,而是向内向诗,盛世中国人人有诗的修养,诗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无法化解的烦恼,自己做两句诗,把情感就发挥了。诗是普遍的艺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诗是文学中的皇冠。在艺术领域中,诗也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中国史上,凡是一个大家,都是大诗人、中国人的诗,通文学、通哲学、通人学。看中国历史,过去的大臣、文武百官,退役以后回到家中,拿起笔,字一写、书一读、诗一诵,把朐中所有烦恼痛苦就都解决了。不像现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将或跳舞。

        宗教和诗,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的寄托和栖息。去年以来,似乎诗已在网络和报纸上热了起来。所谓“梨花体”、口水诗的争论,以及由此引发的裸体朗诵、叠罗汉之类,一时间电脑成了宣泄的窗口,报纸的版面上也连篇累牍,令人目不暇接。在互联网电脑时代以前,这些异乎寻常的嚣闹和举动,是出现在茶馆、风景区的墙上,乱七八糟的字句,其实是中国文化中的末流,归为“行为艺术”更为帖切,是宗教教堂里的垃圾箱。真正的诗,一种高尚的精神寄托,是心旌摇摇的爱,对故土与亲人的缅怀,自省意识,对祖国的赤诚,以及更为广泛、深入的心灵状态与精神探求,充满智慧的智性写作。世界上只要有情感和精神的需求,诗便不会消亡。今天的诗,仍旧是诗歌精神谱系的延续,是民族创造力的组成部分。据称,仅广东一省,便有民办诗刊一千多种,且均印制精美。一些省市所办的诗刊,发行量都在综合性文学月刊之上。由此是不是可以说,诗仍是大众生活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