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愁善感的“林妹妹”陈晓旭
看破红尘
在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及爱人日前抛弃亿万家产,剃度出家。陈晓旭公司的一负责人表示,剃度后的陈晓旭已不再接手公司管理工作,她接下来将“云游四海,潜心修佛。”(2月26日现代金报)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象牙少女,并且真挚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份真切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忒,便给了雕塑以生命,皮格马利翁的幻想也因之变成了现实。在嘈杂暄闹的阡陌红尘中,曼妙凄丽的脱俗故事总是格外悸动人心,不仅因为绮梦或神话本身总是灵动与“完美”的,很多时候,恰是生存现实的逼仄、滞涩、无奈乃至不完美,让人对臆想、信念、信仰之路的另一端充满了好奇或企冀。笔者无意在那个古老的象牙瑰梦与绝代少女林黛玉之间,寻找灵幻的人性相接之处,更不会自寻烦恼地将“林黛玉”的前番荧屏角色与陈晓旭的今朝现实抉择,作无聊无趣的“因缘”比附。在笔者看来,此则新闻的现实意境并不灵动飘渺,相反,它是凝重、艰难而深刻的。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味和咀嚼。
“活着,生存着,在岁月与尘世间行走、邂逅或寻找着”,如果说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宿命,无可回避的话,那么,又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它形而上的价值主题:我们究意应以怎样明确与适宜得体的形式充盈这个生命的符号、这个生命的躯体实形?是茫然跟随时代的“意识主流”?还是以个性的、个体化的“价值闪电”的方式,哪怕它特立独行、惊世骇俗?陈晓旭此次的人生方向选择之所以惹人瞩目,可能恰是因为她在这两种价值依归之间的“急停急转”:她代言过一个梦幻般的文学童话人物(因为文化移情效应,这个文学符号实际上早已成为中国语境中的一个生命价值纬度),她是工业(产业)造梦时代“历史经典”式的“名人”和明星;而在成功的转型之后,她又成为商场弄潮儿(同样是这个时代时髦和标志性的“生存价值”体现):按理说,她可以怡然自得地顶负着这两顶冠冕,跟随它们的世俗逻辑、现实轨道飘流、运行下去,可是她没有……这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世俗的逻辑远非世界的逻辑,生存的价值亦远非生命之价值;心灵和生命的方向与价值,可以被隐忍、被克制、被“驯导”、被工具化、被匠化和功利化,甚至被矫情和虚伪化,但它无法永远与其本质精髓悖离下去,否则将是人性的灾难和世界的荒诞。如果说,与世俗的方向、价值妥协与“媾合”,是绝大多数人无奈的现实选择的话,那么,跟随世俗的逻辑与生存的价值“随波逐流”的我们,是否应该为一颗陈晓旭式心灵的“罗网突围”而微笑与祝福呢?
当然,陈晓旭式的心灵与生命舞蹈并不一定适合每一颗疲累的尘世之心,佛家的“四圣谛”或“三学”、“六度”更不可能启悟每一生存价值主体,但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种信仰多元、价值自决、自践的可能;更可贵的是,有那么一颗颗心,没有盲从于世俗逻辑的物欲漂流,很多时候,她们的背影正因自悟、自醒、自珍而可爱且可贵,面对她们,我们是否应为自己的“无悟”、无思、“无奈”而悚然呢?
在生存与生命之间,这个浮躁和机械化的世界,真的需要一些个性的价值思考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