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述廉演“戏”还要演多久?


   干部述廉演“戏”还要演多久?

    每到年尾岁首,按照干部的管理惯例,各级干部又应该向本地区或本单位的职工群众述职述廉了。形式就是对自己一年来的勤政廉政情况进行书面述职,然后由群众进行现场测评。
  现场测评的方法是,当领导干部们述职完后,由组织干部部门给参加会议的同志每人发一张测评表,测评表的内容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四项,要求群众在相应的等级下现场划“O”。但有一个说明,在不称职下划“O”的必行说明不称职的理由。划“O”的时候,大家都在一起,过道里还有来来回回走动的工作人员,众目睽睽之下,谁还敢在不合格下划“O”?即使自己不同意,一些人也只能违心地表示赞成。加之,来参加测评会议的群众,组织人事部门事先都要进行“洗脑”,对一些“持不同政见”的人一般不要求他们参加这一类的会议,
  如是,领导干部们在每年的述职述廉测评中,个个是优秀。当然,这些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群众信得过的公仆,但也不可否认,有些连班子全部都烂掉了,照样在勤政廉政的述职测评中获得较多的优秀票。所谓的述职述廉测评成了他们的工作汇报会、评功摆好会。一是讲成绩夸夸其谈,把“芝麻”说成“西瓜”,读起来语气上扬,眉飞色舞;讲不足轻描淡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读起来语气下挫,轻轻“滑过”。二是空话、大话、套话连篇,通篇充满不着边际的内容,对自己在任期内的工作失误或廉洁自律、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往往采取避实就虚或隐情不报,有的即使提了,也不在主观方面找原因,究根底,而是不痛不痒的做些“剖析”,或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三是是专拣“形象工程”和“轰动效应”的好话说,有的甚至把集体的决策说成是自己的“才能”,把下面基层创造的业绩说成自己的“功劳”。就连这样一份似是而非的报告很多官员也都是秘书代笔,他们仅仅是动动嘴、走走过场罢了。这样的述职完全走了调,把向群众述职这样一件严肃的事变成了述职人应付差使、评功摆好、揽功诿过的机会,不仅扭曲了述职的本来目的,而且助长政府官员的浮夸之风。台上说“廉”话,台下干“丑”事的例子我们已屡见不鲜。
  明明在群众的眼里是腐败干部,但在述职述廉的测评中却是优秀廉政干部。如其让这些干部夸夸其谈,“王婆卖瓜”,让这样的述职述廉“说说而已”,不如换一种形式,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勤廉公示制度,发动党员群众广泛参与,发现蛛丝马迹紧盯不放,让权力运作过程始终处于公开化状态,没有公开制度的保障,监督就只能是少数人的监督、专职机构的监督,而不是来自群众的监督,其同体监督的局限性就很难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