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
儿童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与作品,在理论批评、翻译等方面也取得了一项项重要成果。在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儿童文学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其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而言,又很难尽人意。勿庸讳言,相比较当下繁荣的儿童文学创作,相比较其它门类的文学史研究,儿童文学史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因而,如何追寻百年儿童文学发展轨迹,如何在现代语境中作梳理和重释,如何直面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课题,是我们必须认真思索的。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张永健主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下的重要研究成果。
细细品读,我认为这部力作在过去研究基础上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补充新材料、创设新体系,在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是一本真正意义上完整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
大气恢弘的学术建构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20年之久,自觉地将儿童文学置身于这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无疑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也显示出了这部文学史大气恢弘的学术品格。《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将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进行整合梳理,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追根溯源,较为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儿童文学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行程。
依据本书的论述,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五四”前后的儿童文学、30—40年代的儿童文学、50—70年代的儿童文学、80—90年代的儿童文学。《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对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的曲折历史作出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包括优秀作家作品分析、各种文学流派扫描、各种文学理论辨析),描述其创作和理论的成果,展示其本质特征,勾勒其发展的轮廓,并总结其发展规律、经验与教训,借以促进21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①由此,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儿童文学从萌芽、自觉到发展、成熟这一发展历程。
本书编写体例上自成一体。每一编的开头都有对儿童文学理论的描述,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介绍,有童话、小说专门的介绍,把这些论述联在一起,不难看出,这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可分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简史”、“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简史”、“20世纪中国童话简史”、“20世纪中国儿童小说简史”。
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中国文学”则包含着一个地域上的概念。《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
史》第一次将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本书特别辟出一个整编的篇幅,对港台澳的儿童文学发展、重要作家作品作了完整介绍。如:苏雪林、谢冰莹、林海音、杨唤、潘人木、马景贤、杜文亚、李潼、孙晴峰、曾西霸、黄庆云、黄谷柳、何紫、阿浓、周蜜蜜、宋诒瑞、东瑞、韦娅等都设有专门的章节。对于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作品以及近几年发表的作品,《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照样给了适宜的篇幅进行论述和梳理。
在追求完整性的同时,这部力作追求高品位的学术质量,二者兼而得之,因而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整勾勒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全貌。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是‘国内第一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专史’,‘到目前为止国内最翔实的儿童文学史’,‘具有填空补阙之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是迄今为止真正意义上的一部‘中国儿童文学史’。”②
依据本书的论述,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五四”前后的儿童文学、30—40年代的儿童文学、50—70年代的儿童文学、80—90年代的儿童文学。《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对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的曲折历史作出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包括优秀作家作品分析、各种文学流派扫描、各种文学理论辨析),描述其创作和理论的成果,展示其本质特征,勾勒其发展的轮廓,并总结其发展规律、经验与教训,借以促进21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①由此,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儿童文学从萌芽、自觉到发展、成熟这一发展历程。
本书编写体例上自成一体。每一编的开头都有对儿童文学理论的描述,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介绍,有童话、小说专门的介绍,把这些论述联在一起,不难看出,这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可分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简史”、“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简史”、“20世纪中国童话简史”、“20世纪中国儿童小说简史”。
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中国文学”则包含着一个地域上的概念。《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
史》第一次将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本书特别辟出一个整编的篇幅,对港台澳的儿童文学发展、重要作家作品作了完整介绍。如:苏雪林、谢冰莹、林海音、杨唤、潘人木、马景贤、杜文亚、李潼、孙晴峰、曾西霸、黄庆云、黄谷柳、何紫、阿浓、周蜜蜜、宋诒瑞、东瑞、韦娅等都设有专门的章节。对于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作品以及近几年发表的作品,《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照样给了适宜的篇幅进行论述和梳理。
在追求完整性的同时,这部力作追求高品位的学术质量,二者兼而得之,因而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整勾勒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全貌。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是‘国内第一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专史’,‘到目前为止国内最翔实的儿童文学史’,‘具有填空补阙之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是迄今为止真正意义上的一部‘中国儿童文学史’。”②
严谨求实的史家笔法
一部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评价是否中肯,这就要看文学史专家的学术涵养和眼光了。严谨求实的史家笔法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又一重要特色。文学史的写作,最忌主观臆断和空发议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在写作时,从横、纵两个方面同时入手,而且纵横交错,相互并重。
在横向上,本书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勾勒出了不同作家的创作特色,
并突出了主要作家的独特的艺术成就。本书论及的作家颇多,既全面又有侧重点。有老一代负有盛名的作家,如:冰心、叶圣陶、张天翼、陈伯吹、贺宜、仇重、苏苏、金近、丰子恺、蒲风、郭风、陶行知、严文井、高士其、董纯才、茅盾、管桦、华山等,还有许多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如:任溶溶、孙幼军、包蕾、洪涛、刘厚明、童恩正、鲁克、金波、樊发稼、高洪波、刘先平、圣野、尹世霖、张秋生、薛贤荣、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梅子涵、沈石溪、班马、董宏猷、彭懿、郑渊澍等。在横向这个维度的行文上,本书大多采用叙述、说明的手法,行文生动活泼。
从纵向上看,本书比较清晰地描述出中国儿童文学孕育、形成、兴起以及变化、发展的流程,并从中寻觅出内在的前后相承的艺术精神,从而展现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在纵向这个维度上,本书多采用议论、概括的手法,行文严实而富有逻辑性。本书综合考察各个时期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成就,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20世纪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对各个时期的创作成就做出了比前代著作更准确更深细的评价。
值得称道的是,在考察各个时期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成就时,以前的文学史由于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过于拘泥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艺术的单一的反映论的方法,对文学自身许多要素关注不多。《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则更多的是从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潮、学术和审美风尚来分析各个时期儿童文学作家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因此得出的结论更合乎历史事实③。
一些过去儿童文学史家不太注重的文学作品在本书也得到了充分挖掘。如郭沫若的童话剧《黎明》、《广寒宫》等,丁玲的一些作品。一些近年来较为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本书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如冰波、王晓晴等人的抒情童话,黄瑞云、孙建江的寓言。这些都显示了本书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横向上,本书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勾勒出了不同作家的创作特色,
并突出了主要作家的独特的艺术成就。本书论及的作家颇多,既全面又有侧重点。有老一代负有盛名的作家,如:冰心、叶圣陶、张天翼、陈伯吹、贺宜、仇重、苏苏、金近、丰子恺、蒲风、郭风、陶行知、严文井、高士其、董纯才、茅盾、管桦、华山等,还有许多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如:任溶溶、孙幼军、包蕾、洪涛、刘厚明、童恩正、鲁克、金波、樊发稼、高洪波、刘先平、圣野、尹世霖、张秋生、薛贤荣、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梅子涵、沈石溪、班马、董宏猷、彭懿、郑渊澍等。在横向这个维度的行文上,本书大多采用叙述、说明的手法,行文生动活泼。
从纵向上看,本书比较清晰地描述出中国儿童文学孕育、形成、兴起以及变化、发展的流程,并从中寻觅出内在的前后相承的艺术精神,从而展现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在纵向这个维度上,本书多采用议论、概括的手法,行文严实而富有逻辑性。本书综合考察各个时期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成就,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20世纪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对各个时期的创作成就做出了比前代著作更准确更深细的评价。
值得称道的是,在考察各个时期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成就时,以前的文学史由于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过于拘泥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艺术的单一的反映论的方法,对文学自身许多要素关注不多。《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则更多的是从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潮、学术和审美风尚来分析各个时期儿童文学作家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因此得出的结论更合乎历史事实③。
一些过去儿童文学史家不太注重的文学作品在本书也得到了充分挖掘。如郭沫若的童话剧《黎明》、《广寒宫》等,丁玲的一些作品。一些近年来较为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本书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如冰波、王晓晴等人的抒情童话,黄瑞云、孙建江的寓言。这些都显示了本书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鲜明的学术个性
文学史专著要求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所以有些文学史著作读起来颇为费劲,甚至让人感觉单调枯燥。《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有更鲜明的学术个性,是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一部较为耐读的“文学作品”。全书有许多感受性的文字颇为好读,是美的赏析与精神的了望,又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这里我随手抄录一段评析文字,这段文字是分析刘建屏的小说《今年你七岁》:
作品中的小主人公阿波好动不息、花样百出;他“错误”不断,“祸患”无穷;他可爱又莽撞,活泼又顽皮;他总是:“力不从心”、他总是“事与愿违”;他玩性大得惊人,玩起来什么都敢忘,忘了时间,忘了回家,忘了吃饭,忘了做作业,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纯真、上进心极强的孩子。上学第一天,他就毫无顾忌地敞开自己,不仅按老师的要求数数、回答问题,还迫不及待地亮开过早显“粗”显“沙”的喉咙唱了一支在幼儿园唱的歌。④
类似这样文学性强有感染力的文字在书中经常出现,读者阅读时感觉不像高深的学术著作,倒像在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另一个印象是吸收了当下学术思想中有益的因素,把我们时代的精神话语,融入了进去。例如绪论部分,较之先前的版本,已大有不同,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绪论不仅自觉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之下,而且充分考虑到现代性的“价值重估”;在顾及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也认识到意识形态功能的不断让渡和衰退,努力使儿童文学研究转变为科学的、常规化的文学研究;在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的同时,本书充分发扬了文学的、美学的感染力,使学科的研究不失情感性、文学性和美学风格。
另一个印象是吸收了当下学术思想中有益的因素,把我们时代的精神话语,融入了进去。例如绪论部分,较之先前的版本,已大有不同,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绪论不仅自觉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之下,而且充分考虑到现代性的“价值重估”;在顾及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也认识到意识形态功能的不断让渡和衰退,努力使儿童文学研究转变为科学的、常规化的文学研究;在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的同时,本书充分发扬了文学的、美学的感染力,使学科的研究不失情感性、文学性和美学风格。
注重挖掘儿童文学的独特性
如果从严格科学意义上来看问题,中国儿童文学是20世纪初的产物,至今约百年历史。可以这么说,中国儿童
文学是在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文化孕育下,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传统的基础上,在借鉴外来儿童文学、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各门类的文学一样,中国儿童文学在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均值得仔细研究。中国儿童文学走过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它的前途是无限广阔的。探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规律,揭示其历史全貌,对繁荣当前的创作,无疑有着重大作用。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儿童文学专家王泉根在多个场合呼吁重视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支持和投入,一些报刊的编辑也多次披露一些令人惊讶的幕后细节:
文学是在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文化孕育下,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传统的基础上,在借鉴外来儿童文学、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各门类的文学一样,中国儿童文学在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均值得仔细研究。中国儿童文学走过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它的前途是无限广阔的。探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规律,揭示其历史全貌,对繁荣当前的创作,无疑有着重大作用。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儿童文学专家王泉根在多个场合呼吁重视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支持和投入,一些报刊的编辑也多次披露一些令人惊讶的幕后细节:
“《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的编辑刘告诉记者,以前儿童文学评论版每月出一期,现在2个月才能够出1期。这还基本上靠向少儿出版社的编辑或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约稿。社会上的主动来稿数量少,质量不高。一般都是对一些动态的关注,对作品的评介,整体、宏观、深入的东西很少,没有自己的体系,大多就事论事。”⑤
我们欣慰地看到,《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在推动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当代儿童文学、儿童文化、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相应的学术支持方面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与其他一些儿童文学史不同的是,本书努力挖掘儿童文学理论的有关成果,并不是枯燥地简单地进行论证论述,而是将理论与作家的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前后一致,相得益彰。
我们还看到,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与理论批评直接关系到儿童文学建设和兴衰消长。儿童是人类延续生命的明天,只要有儿童,就会有儿童文学的需要,就会有儿童文学的明天。有研究者指出:“儿童文学是主要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作品,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作为这一种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学生阅读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在一些国家的母语教学中,儿童文学就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研究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⑥《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有着极为通俗易懂的一面,不像许多艰涩的文学史著作,因其通俗而适宜于广为传播,适宜于当前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需求。因而,本书的论述,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将引发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思考。
在评价本书的诸多成功之处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足的地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非常强的继承性,它与朝代的演变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全书由多人合作而成,各篇章作者在考虑自己撰写时段的同时,对不同历史阶段儿童文学的过渡、衔接重视不够,有些地方不免有断裂之感。港台澳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大陆儿童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征。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如何放在统一的框架下论述,这些在本书中还做得不够精到。此外,由于不同的作者对儿童文学发展的理解和把握不尽一致,也影响到全书的整体体例,有些部分明显地有些松散,有些部分的论述风格迥异与其他章节,这些都是不太尽人意的。
当然,这些不足,相对于本书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开拓来说,又无疑是白璧微瑕。《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是一部颇见功力的文学史专著,著作的写作历时近7年之久,终成此书。从字里行间可见出著者的学养、眼光以及严谨求实的学风。严文井先生曾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像小溪流一样,关于“儿童文学史”的“歌”,也是“永远唱不完的”。
我们还看到,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与理论批评直接关系到儿童文学建设和兴衰消长。儿童是人类延续生命的明天,只要有儿童,就会有儿童文学的需要,就会有儿童文学的明天。有研究者指出:“儿童文学是主要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作品,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作为这一种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学生阅读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在一些国家的母语教学中,儿童文学就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关于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研究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⑥《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有着极为通俗易懂的一面,不像许多艰涩的文学史著作,因其通俗而适宜于广为传播,适宜于当前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需求。因而,本书的论述,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将引发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思考。
在评价本书的诸多成功之处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足的地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非常强的继承性,它与朝代的演变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全书由多人合作而成,各篇章作者在考虑自己撰写时段的同时,对不同历史阶段儿童文学的过渡、衔接重视不够,有些地方不免有断裂之感。港台澳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大陆儿童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征。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如何放在统一的框架下论述,这些在本书中还做得不够精到。此外,由于不同的作者对儿童文学发展的理解和把握不尽一致,也影响到全书的整体体例,有些部分明显地有些松散,有些部分的论述风格迥异与其他章节,这些都是不太尽人意的。
当然,这些不足,相对于本书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开拓来说,又无疑是白璧微瑕。《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是一部颇见功力的文学史专著,著作的写作历时近7年之久,终成此书。从字里行间可见出著者的学养、眼光以及严谨求实的学风。严文井先生曾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像小溪流一样,关于“儿童文学史”的“歌”,也是“永远唱不完的”。
注释
①张永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简介,《求是》杂志2007年第3期。
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6年8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
③参见本书《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第462页。
④参见本书《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绪论》部分。
⑤参见《望新闻周刊》2002年5月27日第22期。
⑥赵静:《儿童文学与课程资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
①张永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简介,《求是》杂志2007年第3期。
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6年8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
③参见本书《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第462页。
④参见本书《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绪论》部分。
⑤参见《望新闻周刊》2002年5月27日第22期。
⑥赵静:《儿童文学与课程资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
【本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