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谈钱,商人谈文化



                文/曾自力       2007年12月18日
  

       在中国市场经济刚开门的时候,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对之典型的文化评论是“脑体倒挂”。但为了保护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总原则,文化人默认了这种不正常的文化现象的存在,一时间,中国到处都是商人。

  当经济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的时候,文化人按耐不住了!文化人都是高智商,怎么能输给不一定都是高智商的商人呢?于是,文化人纷纷下海,一时间,中国到处都有“儒商”。本文在这里说明,“儒商”是不具有“徽商”、“浙商”、“深商”的大概念的,专指“文化商人”,当然,也不指纯粹的文化人。

  本文所论的是文化人与商人关于钱的问题和现象。“文化人谈钱,商人谈文化”的现象可以称作“文化错位”和“金钱紊乱”。两者纠缠在一起,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是叫做“商儒乱挂”。

  以前,在商人谈钱的环境中,经济的繁荣是以社会出现大量的“寻租”腐败现象为代价的。而如今,商人为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不得不大谈文化,但文化人如记者等动不动就向企业张嘴要吃,伸手要钱,这是只会败坏商人要谈的文化的大环境,是不利于“商文化”的环境形成的,而是使得商人所谈的文化充满了一股铜臭味,只会加剧整体社会环境的腐败,因为文化腐败或文化人腐败将比商业腐败或商人腐败来得更彻底、更露骨、更无耻、更无可救药。

  应该说,文化人谈钱,是社会腐败力量进一步加大侵蚀社会纯净环境的恶果。教育界的腐败,被人们称为最后一块净土的消失,是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的最大悲哀。新闻媒体界自称为文化教育界,记者可以以钱来买断企业的商业腐败和商业丑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出现了富士康3000万巨额索赔正义记者的新闻事件,这是新闻媒体界严重不自律的恶果造成的,是商人“以钱还钱”的以牙还牙的报复。

  文化人谈钱,彻底污染了“两袖清风”的儒雅风气,毁坏了报道真实事件的媒体原则,让“商儒”狼狈为奸,最终受害者就只有黎民百姓了。而黎民百姓也身侵其毒,认定“腐败才是硬道理”的“真理”,其结果是为“全民腐败”根植了深深的滋长腐败的厚土。

  商人谈文化,其出发点和初衷是良好的,这是有利于培植消费者的商业文化素养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中是有这样的商文化的代表商人的,尽管我不敢说出来或者还不能肯定指出其典型代表来。我们从一些概念中,可以解读出“商文化”的精神意义来,如“徽商”、“浙商”、“深商”的概念定义都是充满积极文化意义的,而非消极文化意义。

  在无商不奸的消费者认知这一深层意义背景下,应该说,商人谈文化,是在主动向消费者“示好”,因为,商人知道,文化营销才是最有持久的市场营销价值的高级形式。

  价值中国网近日爆发的“崔长林退出门”事件,可谓是“文化人谈钱”的一个典型案例,我它不是表面的,是深层次的,是有深远意味的。尽管有许多人不是缺钱的文化人、商人,这里有著名商人和经济学家如牛根生、茅于轼、郎咸平、张五常等名人,但“以文道论商道”的根本目的来说,最终是为了追求未来的经济效益,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名人上网目的是什么?打名人品牌,这又是为什么?为了创造名人效应和名人效益,这将为名人的企业换来更多的品牌效应。品牌的效应是什么?就是经济效益,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为他的产品或服务买单,能够得到国家对经济学家立项的项目大笔投资。其他不知名的博客,也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为了个人增加成为名人或个人名牌的筹码,为了更多、更好地获得社会、企业给予的回报,都是为了一个字“钱”!

  文化人谈钱,受到商人谈钱的“好影响”;商人谈文化,却没有得到文化人谈文化的“好影响”,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文明的凄凉!社会现实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