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放风访德被顶回


  陈水扁放风访德被顶回

  当德国总理默克尔祭出所谓“价值观外交”旗帜时,台湾当局以为它的时会来了,没料一头撞上南墙。

  日前,台湾“驻柏林代表”尤清对德媒表示,期待默克尔有一天能在柏林会见陈水扁。德国执政的基督教联盟党外交发言人冯?克莱登很快公开回应: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陈水扁访德目前不可能。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此事只是一厢情愿,但台当局近年来处心积虑与“非邦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趋向值得警惕。

  一厢情愿放风

  尤清今年6月执掌台当局“驻柏林代表处”,此前为绿营“立委”。12月4日,他在接受德国《柏林日报》采访时表示,希望默克尔有朝一日能会见陈水扁。

  他称,陈水扁若“能得到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的因公或者因私入境签证,我们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作为“外交官”,尤清此番表态无异于给陈水扁传话。

  选择这个时机,则是受默克尔近来诸多“价值观外交”言行所“鼓舞”。尤其是今年9月,默克尔不顾中方抗议,在总理府接见了流亡在外的达赖。于是台当局见缝插针,既对“价值观外交”予以高赞,更是欲求同样的“待遇”。

  10月底,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联盟党还公布一份新的亚洲政策文件,公开称赞台湾的“民主”,对中国大陆崛起采取批判的态度,呼吁德国多与同享“共同价值”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来往。

  据报道,柏林政坛不少亲台人士因此感到振奋。德国一位外交官称,原本在基督教联盟党内有相当影响力的‘台湾游说团’声势明显上扬。

  然而,声势未能持续三天。12月7日,基督教联盟党议会党团外交发言人冯?克莱登在“德国之声”对尤清予以“无情”回应: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陈水扁访德目前不可能。

  克莱登说,如果默克尔接见台湾代表,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德国要放弃一个中国原则。尤其鉴于最近台湾的局势发展,越来越向要求独立的方向走,要举行全民公投。德国认为这一发展是不正确的。

  亲台势力活跃

  对于一个中国原则,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不久前接受德通社专访时也曾表示,“尽管国内部分人士质疑”,德国政府仍坚持这一立场。

  所谓“部分人士”,亦即亲台势力。在官方的代表人物则属德国国会的“友台小组”,目前共约有60名国会议员。限于德国一个中国政策,“友台小组”并非正式的官方组织,但其成员多利用官方身份为台湾摇旗呐喊。

  2003年7月,吴淑珍曾标榜“第一夫人”身份访德,当时的德国国会副议长赫姆斯以及国会“友台小组”主席罗斯到场欢迎。赫姆斯还表示,吴淑珍来访,是“台德关系重要的一刻”。

  在欧洲议会及欧盟其他国家中,还有多个这样的“友台小组”。其中欧洲议会“友台小组”的长期领军人物也是德国人,即基督教民主联盟成员乔治?贾赞堡斯基。2002年,由于其“挺台成就”,台当局颁发给他一枚“外交奖章”,同获此奖的还有另一欧洲议会议员、自由党团主席、苏格兰人格雷厄姆?华生。

  今年6月,贾赞堡斯基还曾高调发表声明,要求当时的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政府,继续争取台湾“有意义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并且呼吁欧盟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在台湾设立“一个国家性的中心”。

  台当局极力拉拢

  德国和欧洲亲台势力活跃的背后,是台当局近年对欧洲的“战略重视”,以及真金白银等手段的“战术攻关”。

  据报道,从李登辉时代的“明德小组”开始,台当局就每年拨款数百万美元用于在欧的攻关活动。而陈水扁上台以来,台当局“外交部”、“驻欧盟代表”、“驻欧洲各国代表处”及“立法院”针对欧洲各国议会而成立的“国会议员联谊会”、相关“台独”社团,更是加大了对欧工作力度,一边大把撒钱,对亲台或反华议员施以小恩小惠,一边以“人权牌”、“民主牌”为幌子,极力将欧洲拉到自己一边来。

  为整合欧洲亲台势力,2004年,在时任台“外交部长”的陈唐山的指示下,“外交部”编列专门预算,为当年成立的欧洲版“台湾连线”——“马可波罗俱乐部”提供运作经费。

  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之一,台湾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自然更是得到台当局的从重对待。

  台德关系自1972年中德建交以来主要限于非官方的经贸与文化关系层面,1993年德政府还决定不批准向台湾出售潜艇。经过台当局多年的运作、拉拢、游说,近年出现了一些向官方靠近的迹象,分析人士称,尽管无撼于中德关系大原则和两岸关系大局,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