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驳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最近,因受领研究制作传统美德等精神文化产品的任务,对道德方面的书籍比较关注。

  今日偶然得到一本茅于轼先生(以下都尊称为先生)《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二版)一书,浏览了目录,断定先生文风朴实,以事说理,没有那种板着面孔说教的意思,于是甚是喜欢,何况是二版了呢,看来这书真的可以值得一读了。

  再看扉页上,先生“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人们”一句,让我对先生的社会责任感肃然起敬。自己也算一个“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人们”之一,于是窃喜。

  好话说尽,磨了不少嘴皮,借来此书,想汲取些营养。因对作为在“义务为群众做好事”宣传标语下长大的孩子,当然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便准备细细地研读这个小节。

  然往往事与愿违,真读了先生的书,感觉就不是很对劲了,与打小在脑海中的积淀,与近日在脑海中的刷新,均有相背。

  先生就“义务为群众做好事”得出的结论是弊大于利,不值得推广。认为这种事不适应于经济的效益原则;排挤了原来以此为生的人的生计;滋长了一些人贪便宜的思想等。

  真不知道先生在写此文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就的,怎么就得出一个做好事弊大于利的结合来。如此说来,好事做不得,那什么事可以做呢?全凭市场运作,全用金钱来衡量?

  我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舍弃自己的利益,为一个、二个,甚至十几、几十个人做了好事,怎么就“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了呢?好端端的好事,好端端的文明行为,怎么就成了罪大恶极的人了?

  我看着看着,就有些郁闷起来,刚刚得到书时的那份热情、那份崇敬便打了折扣。我觉得我需要合上书理一理情绪。

  就在我合上书,看到封面“道德前景”四个金字时,我便有些愤激。先生披着这样的道德外衣,怎么就这样在教化我们这些“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人们”(朱庆文)?先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先生要是把自己的思想传承下来,是不需要一版再版的,这个想法肯定是与先生初衷不一一致的。

  那么,先生是要把自己的思想传播给大众?我想这应该是先生的本意,因为他这本书明明就写着献给谁的。如此不合常理的思想,怎么传播呢?即使是传播了那又是鼓吹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我想这本书一版再版,已至四万多册,那么这种思想培养出来的不去“义务为群众做好事”的人,又将是多少倍于这样的思想的始作俑者呢?

  有意思的是,先生最后还说到“我丝毫也不反对向雷锋学习,他帮助有困难的人”,我不知道先生怎么就敢把先前的那“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都统统纳入“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都统统列入不是“有困难的人”。按先生的说法,没有“义务为群众做好事”的人了,那还有人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先生,短短几百字的文章,你就自掘了一个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