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壳中壳”坑苦老百姓


股民多了,上市公司也随之多了,市场膨胀了,人心也膨胀了,企业的心态更是膨胀了。为了能博得股市的一杯羹,老百姓挤破脑袋要进去, 企业费尽心思要上市,而上市了之后不好好经营又玩起了“壳中壳”的游戏,老百姓一腔热情的被忽悠进去了,结果却不过是鱼肉,任所谓的资本们玩弄着。一个甜枣N个巴掌,坑苦了平民股民。 

什么是“壳中壳”?

这是笔者对这一现象的一个最新命名词。指那些本身通过各种途径,背负着种种关系和债务上市的公司,在一段时间后,随着资本市场的融资成功,从股市捞到油水之后再将企业重组或者分拆上市,即为“壳中壳”!

也许很多人会说“壳中壳”没什么不好?!证明企业做大了,作强了,有实力了,能更多元化,综合实力更强了!自说自话!

中国真正能够发展到可以分拆出来独立而强大的企业有几个?真的实力就强到一个怀抱容不下的地步吗?真的要用分拆来证明自己发展的好吗?NO! 

“壳中壳”暗藏玄机

“壳中壳”有两大表现形式,其一,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上市也有一段时间,但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社会矛盾反映也比较多,同时,企业多是多元化企业,发展链条有高低不同,企业希望借助分拆“壳中壳”的力量再次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赚取二次收益。譬如话题企业——TCL。国外发展不顺利,股价即便是最红火的股市的时候也上不去,负面新闻不断涌出,效益和利润受到挑衅,同时,销售为王的多脚走路致使旗下企业偏科严重,无奈,希望借助分拆而博得整体加分!而事实上,即便分拆,即便剥离,企业还是那个企业,经营还是那个经营,换汤不换药于老百姓有何益处?

其二,借助外来力量丰富自己,重新改装在分离出去,此种形式尤为表现在行业发展受到瓶颈的行业上。譬如风头正旺的海航!说它旺,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因为它充满了争议,制造了太多猜测,吊足了太多胃口。它的新壳大新华航空已经随着陈峰的离职而变得昭然若揭,而此般举动,曾看似是如此美好的联合和扩大,而今却变成了以壳带壳的新招数。今年下半年,海航的股价伴随着增光添彩的信息一路从5块多到了14块左右,而当平常股民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大佬们却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收山准备捞第二桶金了。于是,扶摇直下中的海航即将在回到姥姥家。而这般捉弄,大佬们心知肚明,游戏规则更是他们最擅长的,苦的就是可怜的散户们。

“壳中壳”现象之多方看点

毫无疑问,“壳中壳”现象对于普通股民来说绝对是“天书”,即使明白也往往是在事情发生之后,而此时的结果则是轻则小赔,重则倾家荡产,老百姓抱着对企业和股票的一腔热情,到头来却落得个“骗局般收场”该怨谁?

而对于国家和监管机构层面来说,是否该支持这种“壳中壳”现象出现?难道除了坐庄的,这样的“壳中壳”不是一种变相的敛财吗?如果国家能够对于企业上市的问题把关的更严格些,上次公司有个三六九等的分类,让股民心里有个算盘,是否更好?如此一来,“壳中壳”所带来的负面性和损失性是否能降到最低?

企业层面,“壳中壳”的确是一种发展的变换手段,但绝对不是一种光明的且让人值得称赞的手段!老百姓可以糊涂一次,可以糊涂两次,但绝对不会糊涂三次!企业短期的效益带来的只能是数字的增加,于品牌长期发展毫无益处!试想,如果你买的股票一路狂跌?你还会买它的产品吗?赢得消费者对于股市只能是增值!

资本层面,不管是分拆也好,还是效益数字可观也好,或者新盘子绝对足够诱人也好,“壳中壳”带来的昙花最终将受到消费者的考验和见证!是否允许这样壳套壳的“新瓶装老酒”?是资本层面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是责任,是使命,更是对自己负责任! 

同时,笔者也相信,未来的股市必然将日益规范,任何手段化的、不光彩的,甚至圈套和目的性极强的初衷都将受到考验!只是希望在这等待一刻来临的过程中,少一些企业作“壳中壳”试验田,少一些股民“流血牺牲”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