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艾本斯坦的新作。他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而我认为此书更是一本社会学著作。他的观点针对于美国社会如此,中国社会亦然。我坚持一个观点,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但人性中相同的部分,远远多于不同的部分。
艾氏认为,“像宗教一样,势利是靠着希望和恐惧来起作用的”。势利者希望自己能够稳定地站在他认为是最有成就、最精致、最流行的一群人当中。势利者期待的结果,总是和他实际应得的结果不同。他相信这个不同是因为社会地位的缘故。从事实上看,这也不全错。
决定社会地位的因素也在不断改变之中,出身高贵,或者说你有个好祖宗,可以让你变得与众不同。获得德行或无与伦比的成就、相当多的财富等等努力,也可以做到。弗洛伊德曾经完美地指出,“不如自己成为好的先人”。
让别人意识到你的品质超群,并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欲望满足。我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可能是西方最高的需求标准吧。所有非凡的、精英的、令人赞叹的、小众品位的东西,都挂满了势利的标志,但却真的具有内在价值。更大的问题是:势利常常是有用的。比如,美国的精英大学曾经是质量超群,但现在不过尔尔;然而,整个世界都在合谋阻止这个事实被泄露。
值得庆幸的是,艾氏还为人生的价值或意义,留下了一点空间。他认为,创造性、友谊、艺术品位等等的高标准,不算势利。这些是维持良好生活品质的保障。
民主的势利眼。在比较开放的社会里,势利行为变得多起来,尽管民主站在势利的敌对面。美国的政治哲学家JuithShklar在其《普通的恶行》中写道,民主社会使得靠一两代人的努力,从底层爬到上层社会成为可能,但这种社会体制也为势利行为的萌发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另外一位法国的政治哲学家托克维尔在其《论美国的民主》中,提醒他的读者,“民主体制让人类内心里藏匿的嫉妒得到空前的发展”。嫉妒,就是藏在民主背后的精神之一,除了天生的才能之外,没有人真的相信,自己就一定不如他人。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还隐藏着“平等会毁掉自由”这样的恐惧。
职业选择的势利。人们常说,在欧洲,大家想知道你是谁;而在美国,大家想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欧洲认为你的家谱、家庭背景是重要的资料;而美国人则认为,你的职业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这种职业对于社会地位的决定,也是常常带着势利眼光的。比如,在美国,医生的职业不象以前那样受人尊敬了。虽然每个人都离不开医疗服务,但现在更多的医生只对挣钱感兴趣,他们变成了靠出售健康和长寿秘密的商人。再比如,律师曾是在西方被认为博学的、诚实的、会成为领袖角色的人物。而现在,却因为律师在大量制造人为的社会纠纷而威望下降。一个关于律师的笑话说,鲨鱼为什么不咬律师?答案:同行间的职业礼貌。而美国今天最有权势的职业,好象都是被一些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毕业,但又选择不作律师的人所领导着。
书的最后,艾氏谈道,每一种势利的表现,实际上都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且,每每都显示出其悲惨的一面。有时候表现为假谦卑的样子,有时候是傲慢的样子,还有时候是下意识地流露出来的粗俗。势利者们看不透在虚伪的社会等级划分的可笑行为之下,总是有那么多声望显赫的名人,其实完全名不符实。他引用著名作家普鲁斯特的话说:“势利,是一种绝症。但它已经在人的体内本土化了,故而并不会彻底摧毁人的灵魂。”是啊,我们当然希望普鲁斯特的观点是正确的!
《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