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品牌的中国》(二)
2007年最新出炉拙作《品牌的中国》内容概要之二
班吉奥尔尼女士发现没有中国货的一年简直就是在和家人的争吵中度过的。她很认真的告诉美国大众:没有中国产品,你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增。今后10年的时间,她再也没有勇气过“没有中国货”的日子了,而她的儿子,正在为“中国产品购买季节”的再次到来而兴高采烈呢。
陆风事件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中国品牌国际化的难度:第一,你以德国同等车一半的价格去开拓人家的市场,一定是会遭遇阻力的;第二,我们的品牌尚缺乏全球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所以有个风吹草动,人家很容易就轻信我们的品牌是负面典型,因为在其既有观念中质低价廉就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类似的国际化难题,日本车韩国车都曾经碰到过。
在现代的经济交往中,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正互为支撑:一方面,拥有更多的世界级品牌是其一个国家国际地位与综合实力的象征;另一个方面,一个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传统强势,可以帮助该国品牌较低成本的被国际市场所接受、所喜爱,比如全球很多人都喜爱法国的服装、意大利的皮鞋、德国的汽车、美国的软件、日本的电器,就是生动的例证。
拥有“爱国者”品牌的华旗资讯总裁冯军曾号召大家做这样的反思:我们的品牌有13亿人组成的啦啦队,凭什么我们超不过只有1亿多啦啦队的日本?超不过只有4000多万啦啦队的韩国?8月26日,品牌万里行-塞上江南品牌行银川站启动仪式上,一名回族小学生发言说“树立品牌意识从娃娃抓起”。
在韩国,手机是三星和LG的天下,诺基亚的份额不足5%;韩国产的笔记本电脑,尽管价格昂贵,却占有大部分市场,而外国名牌笔记本电脑只占10%的份额。笔者至今仍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站在首尔的街头,放眼望去滚滚车流中无一不是现代、大宇或起亚时受到的震憾。
这是一个饱经忧患而凝聚力极强的民族,所以他们不仅可以全民消费国货,还能够举国培育顶尖的跨国企业、世界品牌。
二战后,全日本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没有设计力量,也靠大量模仿国外产品进行生产。1957年日本外务大臣在海外考察时,被问及日本政府是如何看待其企业的普遍抄袭模仿,竟无言以对。日本国会对此做了认真的讨论,同年,根据日本通产省制定的“好设计商品选定事业”制度,一项至今都在影响日本品牌提升、国民消费品位的“G标志” 大奖( Good Design Award)诞生。
过去十年来,德国也在年年评选、传播“德国品牌50强”,不过这份榜单已无需德国政府的介入来保驾护航了,因为其开列的无一不是奔驰、宝马、西门子般的品牌豪门,如阿迪达斯、奥迪竟也要排至15名之外。而且即使没有世界杯期间“创意国度”的推展,其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会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信任“德国制造”的保障,在中国进行有关研究时,人们毫不吝啬的为他们使用了如下关键词:“质量可靠”、“精细、周全”、“先进、高档”、“实用、实惠”、“严谨、稳重”。
AC尼尔森几年前的一项调查很能说明国家形象、文化与品牌跨国营销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可口可乐与麦当劳的品牌影响力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消费者,而在欧洲,由于人们很坚持自有品牌并对外来品牌、外来文化有所抵触,尤其是还有相当的反战情绪,可口可乐与麦当劳的品牌影响力只达到百分之四五十的消费者,这一次,是国家形象在欧洲使美国品牌减了分,而美国政府,绝不会听之任之。
为进一步突出自主品牌,第100届广交会继续设置品牌展区,全部品牌展位共有4175个,进入品牌展区的企业由两部分组成:商务部2005至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190个出口品牌中的154家企业;其余是经各交易团推荐,符合广交会品牌展区准入条件的企业。为此,光明日报的经济部副主任董山峰为自己的报道取名《第100届广交会聚光灯对准“品牌”》。
即使没有广交会名称的改变,中外品牌的同台竞技也早就开始了,从28年前我们开放国门的那一刻起,从海外市场到国内市场,中国品牌就已经处在与跨国公司翻翻滚滚的竞争与合作中了。要在这场品牌的战争中使“中国制造”由逆风转为顺风,打造贸易品牌的强大国家队就是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品牌15年的业内人士,在笔者的记忆中,从未有哪一年,“品牌”这个关键词被媒介舆论这么多次的提及;从未有哪一年,“自主品牌”引来这么众多关注的目光;从未有哪一年,围绕“中国品牌”有如此丰富的海内外相关活动;也从未有哪一年,如此众多的工商人士、干部官员、新闻记者与普通百姓,切身感受到品牌与国家利益的关联,感受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中国品牌形象提升,是我们民族一次新的万里长征。
在2006年,主管中国庞大对内对外贸易的商务部所出台的政策、推进的工作是难以尽数的,但是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的确有大量的举措涉及到了品牌乃至紧密围绕品牌战略,因此将“商务部的2006”称之为“品牌年”,也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