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车”事故背后的盲目合校值得关注


  “送子车”事故背后的盲目合校值得关注

 

     2006年11月21日,黑龙江双城市周家镇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50名小学生的“送子车”翻入水沟,造成8死39伤的惨剧上演。

     事故的发生让人惋惜,毕竟8个年幼的生命就此离开了人世,还有几个重伤的孩子还没有脱离危险。

    按照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记者的调查,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一,黑车运营;二,司机不具备驾驶资格;三,核载26人,实载51人,超载近一倍;等等。

    如果从上述几个原因来说,哪一条都足以拿来说事,严厉追究肇事司机的责任。但事故已出,肇事司机也已经被刑事拘留,受伤孩子也在积极救治中,善后事宜也在处理中。不过,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路远不放心孩子骑自行车上学,又没有其他的车,尽管看到这辆车很破,但还是和这位黑车司机达成一致,每个孩子每年交纳200元的费用,乘坐这辆客车上下学。

    现在,这辆车是废了,事故也出了,孩子像在做梦,不敢想当时的情景,心理有阴影,类似的车不敢再坐了。但是,路还是那条路,今后孩子上学怎么办?

     我想,如果家长不能天天接送的话,又不放心孩子骑自行车,那么相应的交通问题还有可能如前的办法解决:另外的“黑车”(包括校车)来经营。有需求就有供给。这个问题这里不再讨论,以前有过专门的文章说过。而我认为,抛却这个解决办法之外有个问题需要关注:农村盲目合校造成小孩子上学路途远,搭乘类似交通工具隐患多多,而且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不知该事故发生地是否为合校造成,还待进一步调查。

     合校,记得是在几年前提出的思路,目的是要集中力量办教育,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应该说,这个思路的出发点是好的,符合经济学的规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工作是受到广泛质疑和抵制的,开展并不顺利,甚至起冲突,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稳定。

     为什么合校工作不顺利?一是尽管符合经济学规律,但忽视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导致一窝蜂,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泛滥,工作方式简单,引发不满。不满的直接理由是,孩子太小,住校不能照顾自己的生活,加之路途遥远,无法保证孩子的安全;二是,即使行政强迫合校,结果导致接纳学校校舍紧张,一个教室塞满上百人,根本无法给转入学生提供正常的学习空间,耽误孩子的前程。  

   合校,的确需要考虑实际情况,本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为何就有很多参与决策的同志就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呢?就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为何那些没有真正深入调查、听取农民意见的专家要抢着发言呢?需要深思。

    而在实际执行中,为何基层领导明知道合校不现实又积极做工作推动呢?其实,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早已看出其中的“秘密”来:利用这个机会,以资源紧张为由向上级部门打报告要求增拨更多的款子改善条件,而在这个过程中推动工作的各方又都在打这个款子的主意,“利益均沾”。群众的这种反映其实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腐败的重要线索,只要认真审计完全可以看出其中的漏洞来。

    因此,我要说,关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外,还要把目光转变一个视角,看是不是有其他的因素导致一个个类似的、可能的悲剧发生?这个因素就是违背客观实际盲目行事,甚至有着不轨图谋的行政推动合校。这种借牺牲孩子上学安全来换取的所谓“规模效益”是十分有害的,值得警惕,也需要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