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时机=最好的准备?
还有九九81天,中国金融业即将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全面对外开放。《南方周末》以显赫位置,黑体大字标题描述到:金融对外开放迎来最好时机。
时间的“时”,那是肯定的,所谓时不我待。但是否是“机”,或者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就值得认真琢磨了。
一般说来,“机”大致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事物发生的枢纽,对事物的成败有重要关系的中心环节;二是指合适的时候;三是说灵巧,能迅速适应事物的变化。如此说来,金融的对外开放,而且是全面的开放,时机,很值得考量。这不禁使人想起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的那句话:你准备好了吗?
文中发言的5位专家,都是理论与实践很有代表性的大家。也许正是因为各自的代表性,所以得出的结论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中的比重问题,外资的统计侧重于仅仅占市场的2%的数据结果,而国内的银行专家说,2%仅仅是外资在华独资银行机构占有的份额,外资通过对中资银行的参股,间接占有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外资目前已经进入到18家我国的商业银行,我们银行业的总资本中,外资已经占到15%以上。按照“资本控制资产”的经济学常识,外资的市场控制力达到15%,这个比例已经不小了。
专家们也许还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中国的经济学,尽管在飞速的发展,但是“政治经济学”的特色,还有力地客观存在。资本,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进而又间接地控制多少资源和资产,是一个远比比例更有实践意义的现实问题。所以,实质上,对外的开放的程度以及影响,已经不可扭转,现在到了一个怎样的“全面”程度,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键环节比如政府,对于局势的判断,是否已经准备好。
据文章中说,周小川行长感慨,当时邀请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中国银行业,恐怕也没有愿意来。但现在则因为5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刺激了外国投资者蜂拥而来云云。。。。。感觉政府管理部门的判断似乎有些过于乐观和豪迈。如果不是政府在银行的改制过程中,巨大手笔的买单,你看有没有外国投资者来?
至于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包括巨大数量的美国国债等等,在国内金融全面对外开放后,到底是战略意义上的助力,还是将变成一种无奈,完全取决于我们准备的状态。
尽管政府希望,通过外资的进入,对国内金融机构施加压力,又不想造成过大的冲击,想努力走一条平衡的道路,但是,市场到底怎么变化,历史到底怎么选择,能否如我们所愿,与其说是一种单相思一样的一相情愿,到不如说是一场思维调整速度的竞赛。比如,关于铁矿石的思维,天天担心,国外的廉价优质矿石进口后,我们国内的铁矿石卖不掉怎么办,却没有想到国外的矿石把国内的挤压到一定程度后,涨价怎么办。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个城市花费巨资整修了河流,设计中煞费苦心地想到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来了怎么办的问题。但是,却偏偏忽略了如果河里没有水,怎么办。现在,不得不为每天保持基本流量,而每天花费30多万买单。。。。。。。所以,关键环节、关键角色的政府,思维和准备的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场名字叫开放的游戏的成败。
另外一个是否准备好了的疑问,来自国内的银行。
虽然,几大商业银行通过政府的注资,并带动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投入,“大的包袱基本上甩掉了”,但财务的健康是目前的,有效率的平台,戏也是要人来演的。肌体的健康并不代表就一定有健康机制,上市了的平台,演出也不一定就精彩。比如,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提高薪酬水平,业务就出效益了?目前的队伍,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才能达到一种竞争的状态?所谓的国际化的高级人才,如果老是“中管”的话,是否能高效率地进来?。。。。。。好象还看不出与“全面开放”适应的各种人才的迎战状态。不是说外国的就厉害,但当我们选择即是朋友更多的是对手的外资时,我们就不得不面临刘翔一样的跨栏比赛;也不是说草根就不行,但想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明星,得有超级女生那样的机制,还得经受的起那种压力和残酷。
中国的金融业,好比一个步入社会的女人。无论对内全面开放还是对外全面开放,总是要走开放这一步。但开放来临时,多少还是要有一些感情、心理,包括身体乃至工具上的准备,尤其对象和伴侣还是老外的时候。
以为老外能带来的就一定是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的,就满怀爱情梦想地以身相许,那是糊涂加草率;以为只有老外才能带来自己欲望上的满足,就只图新鲜刺激地男欢女爱,那是放纵加无奈;至于适应老外的体毛重,体味大,多喷点香水,知道老外其实和中国男人一样,只要想好色,也就一定好色,还是需要约束加管理,清醒地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国际化的男女关系,健康要素要求更高。。。。。。这些,都不能例外。当然,全面开放,如果带来的是男女和谐、中外和谐、一切都和谐,并能为传统上就博大包容的中华文明,添砖加瓦、添丁增口,也许还产生出混血的后代,那,当然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