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沙漠化”说开去


 

前几天去一家新开的书店逛逛,一进门,书店的老板正在一楼店面,看到我进来,主动和我打招呼,口气透着热切,问我现在怎样怎样了,甚至还记起我的名字来,好象认识多年的老熟人。自己应和了一番,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来,到底在哪里见过这位老兄。于是,不得不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老板,好象我们很熟,但我一时记不得在哪里见过。老板先是一楞,接着哈哈地解释起来。经老板一提醒,这才突然想起,敢情十多年以前那位在闹市街头摆书摊的老板就是啊,样子变得白净、有风度,一点也没有那时候黑黑的土气样子。

 

这是一位曾经街头卖书的一位农民,现在竟然做了好几个大书店,而且还有一个有规模的批发市场。虽然我经常去这些书店买点书,但因不曾知道书店的主人,自然就不清楚这些书店就是他开的。

 

回来后感慨万千,感慨的不仅仅是一位处于社会基层的农民也能成功地涉足文化行业,更多的是十多年前在街头买书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给人以“逝者如斯夫”之感。

 

那个时候,象我所在的这样的中小城市,诺大的新华书店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寥寥无几的几本书,而且陈旧不堪,半年内出版的书籍几乎你看不到。倒是外面书摊上,那些盗版的图书比正版的图书来得还快。所以就经常到街头的书摊上,去挑选一些最新出版的书。由于是盗版的,价格自然便宜很多。这老板就是当时在当地新华书店门口不远的街头摆的摊。

 

记得有一次光顾他的书摊,曾与这老板闲聊,问他生意还好吗,他说,现在没有几个人爱看书,都去拼命挣钱了,生意自然寥寥,看这大冷天的,更没有人愿意来。望着在深冬的寒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板,夹杂着些许同情在里面,会经常多买一些他的书,自然就成了他的老主顾。

 

“人们不爱看书了”,这位老板当时说得的话,确实是那个时候的实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从而导致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但图书、报纸行业萧索,而且其他文化行业也同样弱不禁风。鉴于此,当年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警告,我们这个社会将因为过于注重商品经济,而导致“文化的沙漠化”。还有的说是商品经济导致了“文化沙漠化”。商品经济环境下,一切抓经济,如果真的文化会“沙漠化”,这确实有些恐怖。就如自然界“退沙还林”特别艰难一样,文化要失去容易的很,而要修复就艰难多了,特别是一些流行面小的传统文化。

 

这些说法的例证很多,譬如报纸、杂志、戏院、影院等等文化产业举步维坚,甚至很多文化企事业单位关门破产,书店里整天没有几个人,于是就说我们这个社会“文化沙漠化”。再譬如很多人特别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逐渐冷漠,不喜欢听京剧,不喜欢读古文,于是也被说成文化沙漠化。而恰恰他们没有注意,是无所不在的电视,给了人们更多获取知识和文化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传统文化不再适应这个社会,留住文化就是留住民族之根。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更有条件去保存和传承文化,至少有钱建座博物馆。何况有这些担心的人,他们本身在说这话时候,其实就已经成了一个事实上的传承者。但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让年轻人都成为专业的传承者,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文化审美观,时尚、活力、动感才是年轻人的专利词汇。如果年轻人个个都是满口“之乎者也”,无疑会使社会更加老化和趋向保守,一个文化老化的社会比一个文化沙漠化的社会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对于文化是否被“沙漠化”,确实没有必要过多担心。如果我们说当年铲倒北京的长城,是那个阶段人们对于文化的普遍认识,即使梁思成也只能慨叹而莫若何,那么现在,出现一个这么大的事情的可能性,几乎肯定等于零。前段时间,风传北京计划搞一个五色北京,说是把北京分成几个区,并分别涂成五环奥运的颜色。按说这是一个很愚蠢的画蛇添足计划,无论官方事先认可不认可,反正到最后官方是明确否认了,如果这个想法是真的,正如外电评论的将变成一个笑料。社会物质的富裕,一方面冲击着人们的文化取向,一方面使人们的眼界更加拓宽,对知识的吸取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

 

这是个紧张的社会。多数人在劳碌奔波中,已经没有整段的时间能使自己安下心来,按部就班、一气呵成地读一些大部头的书。即使有些时间,由于社会的压力,人们更热衷于休闲和娱乐性质的文化,以放松自己紧张的身心。现在有很多人诟病美国的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并被称为“垃圾食品”,但我认为快餐业是绝对适应了这个社会发展的,要诟病的话,更应该诟病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快节奏。

 

近几年,“文化沙漠化”一说本身好象不再成为有关文化的主流话题,话题的重心有所转移,另一话题则取代之而成为当今有关“文化”的主流话题,这就是“文化庸俗化”。主要原因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的大量涌入,所谓“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导致文化的“沙漠”有所变质、变色。严格地说,“文化庸俗化”应是“文化沙漠化”的变种。

 

网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成为人们获取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后,以年轻人为重要使用群体的一代人,因为网络信息的传递,比之过去普遍的眼界更宽了一些。网络自身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不但想看而且慢慢地还想写一写,甚至还有形成了网络创作群体,这自然刺激了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主动吸取。因为要参与、要创作,就需要肚子里有点墨水,否则是参与不了的。于是网络使用者的文化涉及面则更加宽泛,因特网络自身也形成了一种文化特色。

 

基于“文化快餐”的特点,网络上的所谓庸俗文化、娱乐文化到目前为止还处于重要地位,性、鬼怪、女色、传奇等等在网络上有着大量的读者。读者喜欢这类所谓“文化”的重要原因,是这类“文化”带有娱乐性,可以不费脑子思考。而一些类似古董性的戏曲、古典文学等等传统文化,相对的读者要少得多。如果你调查现在的年轻人,好象十有七八没有完整地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而读过《四书无经》、《资治通鉴》之类的人,可能更少了。有意思的是,反而一些加上庸俗色彩的“新古典”,如“戏说”、“大话”等等,因为适合现代人的口味而大受欢迎。不仅仅网络上的读者群如是,即使在现实社会群体中,这个现象也同样存在,并被说成“文化庸俗化”的表现。

 

现在网络上一些女色、八卦等等之类花花绿绿的信息成为热门,固然有人的“食色性也”的基本原因,当然也与一些网站的引导脱不了干系。出现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网络监管速度跟不上网络内容发展的速度。譬如除了一些情色网站外,一些知名网站也热衷于引导这类信息,人人都有窥视欲,只不过有的人强烈,有的人不强烈而已,而部分网站则是有意放大了人们的这一欲望,引起好奇心理,进而吸引流量,而流量是很多网站的生命。但不要就此认为,网络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技术总究是技术,网络上的信息,虽然包含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应以社会价值趋向为平衡标准,一切最终都应归于社会的理性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主流网站有责任、有义务起到网络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主流网络应成为抵御“文化沙漠化”和“文化庸俗化”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