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王俶怎么老母鸡变鸭成了“钱俶常”?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看了会忍俊不禁的低级差错。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家住龙华》一文的“篇后附记”中写道:
公元978年,北宋吴越忠懿王钱俶常夜泊海上,风雨骤至,但在朦胧中只见岸边草莽间有一种奇怪的光在闪耀,而且还隐隐听到了钟梵声,钱俶常忙问这是什么地方,随从人员告诉他,这是古龙华寺的地基,早成废墟。钱俶常觉得这天晚上上天对他投下了启示和期待,立即下令重建,这就是至今塔砖塔基上能找出那个年代印记的原因吧。
人们在刚开始读到“北宋吴越忠懿王钱俶常夜泊海上”这句话时,往往不会感觉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可能把“钱俶常夜泊海上”理解为“钱俶经常在夜晚泊舟海上”。但是再往下,读到“钱俶常忙问这是什么地方”、“ 钱俶常觉得这天晚上上天对他投下了启示和期待”两句时,就会发现不对头了。原来在余先生眼里,这位从五代末年到北宋初年割据东南一方的吴越忠懿王不叫“钱俶”,而是叫什么“钱俶常”!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字之差,无关宏旨,实际上,它暴露了余先生对五代十国历史的无知。因为钱俶不是个无名之辈,而是做过长达三十年的一国之君。新、旧 《五代史》和《宋史》中都立有他的传记。关于他的名字,清吴任臣所撰的《十国春秋·忠懿王世家》说:“名俶,字文德,初名弘俶……〔死后〕追封秦国王,谥曰忠懿。”他是怎么由“弘俶”改名为“俶”的呢?这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庙号宣祖),钱弘俶归顺宋朝后,为了避赵弘殷的偏讳才去掉“弘”字省称“俶”的。所以《宋史·吴越钱氏世家》说:“本名弘俶,以犯宣祖偏讳去之。”如果余先生不称“钱俶”,而称他的原名“钱弘俶”,倒也无伤大雅,完全可以,但现在他却去用了个不见于所有正史及野史的“钱俶常”,就让人莫名其妙了。
余先生这个“常”字,不会像无根之水从天而降,那么他究竟是从哪里搬来的呢?我东查西翻,总算从康熙年间释道渊所撰的《龙华志》里找到了一点由头,该书卷二“龙华寺”章写道: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