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ngzhou.gov.cn 作者: 王东京 赵建军 |
●现代社会的许多弊病,都与政治
家的“经济人”特性有关。比如,
政治家为了追求威信和权力,往
往会处心积虑,去争取尽可能多
的预算,使得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为了弥补窟窿,于是就通着银行
发钞票,货币发行过多,又引发
了通货膨胀。结果,事情是越搞
越糟。
布坎南作为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人,如今已是声名远播。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把“经济人”假定,引入到政治学领域,并使公共选择理论,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布坎南是国家干预理论的反对者,他认为政府并非圣贤,一点不比市场高明,与其政府手忙脚乱,还不如听任市场竞争来得有效。 1960年他出版《公共财政》一书,系统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思想。
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不过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者”,提供的是“特殊产品”。他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孤岛上,住着一群渔民。由于礁石丛生,早出晚归的渔民,一直希望有一座照亮海面的灯塔,保证他们安全航行。然而问题在于,谁来为建造灯塔支付成本呢?因为灯塔毕竟不像灯笼,你若花钱买盏灯笼,可以只供自己使用。可灯塔却不同,一人建造,
则众人受益。那些过往船只,即使分文不掏,也能借光行船,坐享其成。既然如此,谁也不会当冤大头,去劳神费钱地建灯塔。没有灯塔的日子,自然不好过,于是渔民就希望政府出面,强制征税,代建灯塔,消除“搭便车”现象。可见,提供灯塔一类的“公共产品”,正是产生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了政府,就要有人来主事。民主社会不同于专制社会,挑选政府的掌权人,不能少数人说了算,须得公众集体同意。用经济学行话说,就是要通过公共选择。政治市场的公共选择,与经济市场上的私人选择大不相同。当你兜里装着钱,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时,只要自己看上了眼,就可以拍板,不需与旁人商量。公共选择则不然,人多嘴杂,偏好各异,即便是大家一起去郊游,有人可能喜欢登长城,有人却喜爱爬香山,意见很难统一。所以公共选择,如同体育比赛,要决胜负,必须先建立好规则,没有规则,公众一旦选择起来,就会争论不休,甚至大动干戈。正因为如此,所以布坎南特别看重对“规则”的研究,并把它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一块基石。
公共选择,其实就是投票,投票规则说起来五花八门,但最主要的就是两种:即一致同意规则与多数同意规则。一致同意规则,也就是一票否决。最典型例子.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只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一个反对,决议就会胎死腹中。这种规则的优点,是投票人皆大欢喜,但不足是协调成本太高。俗话说,众口难调。那些大饭店的名厨师.做出的饭菜要让所有客人满意,尚且不易,更别说要做“一致同意”的集体决策。耗时费力不说,最要命的是等大家一致通过之后,“黄花菜”也就凉了。于是,人们只得退而求其次,采用多数同意规则,即所有投票人中,只要半数以上通过就行。多数同意规则,虽然能满足多数人的意愿.但却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这样少数人就会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寡不敌众。既然定不了大局,动不了乾坤,有的人投起票来就无所谓,随大流。如此一来,必然给某些利益集团以可乘之机,它们会用小恩小惠,拉拢选民,为他们所用。可见,两种投票规则,都不是尽善尽美,有利也有弊。
既然投票规则有先天不足,那么通过这种规则选出的“政治家”,自然很难靠得住。可是传统的经济学,对此却不以为然。过去经济学家看“人”,历来用的是“善恶二元论”。在经济领域,他们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一副丑恶嘴脸;可一旦到了政治领域,似乎摇身一变,人都成了一个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正人君子.整天为“正义”而忙碌奔波。布坎南认为,这种二元理论,离现实相去甚远。实际上,官员并没有超凡脱俗,他们也是经济人,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官员也非下凡的神仙,没有先知先觉,更不能无往不胜。与普通人一样,他们也会常常犯错,也会好心办坏事。所以在西方社会,政府失灵几乎司空见惯。当然,政府官员与普通人也有不同,他们头脑中通常没有“利润”概念,不像企业家那样,为赚钱去挖空心思。一方面,公共产品的利润很难测定,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即使政府赚了钱,官员们也不能占为己有,而政府是否赚钱,与政治家的升迁又毫不相干,所以,人们一旦为官,也就无心赚钱。于是,政治家给人的印象,好像真的是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不然,政治家也是自私的,不过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为政府盈利,而是个人威信与权力。为了追求“威信与权力”,官员们往往会不计成本,不择手段,比起普通人追求金钱,是有过之而不及。
布坎南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的许多弊病,都与政治家的这种“经济人”特性有关。比如,政治家为了追求威信和权力,往往会处心积虑,去争取尽可能多的预算,钱得到手后,又不能老捏在手上,必须找个地方使,结果使得公共产品过多过滥,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也牺牲了效率。在经济市场上,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有多家企业生产,货比三家,必然会有竞争;但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通常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没有竞争对手,官员们自是高枕无忧,效率也就无从说起。同时,官员为了竞选获胜,常常会向选民夸下海口,可当选后要兑现承诺,就得大把花钱,钱从何来?政府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搞赤字预算,如此年复一年,财政的窟窿越来越大,最终,政府还得想办法弥补。弥补财政亏空,本可以多征税,可加重征税,易犯众怒,政治家敢想却不敢为;于是为掩人耳目,就打银行的主意,逼着银行发钞票。货币发行过多,又引发了通货膨胀,结果,事情是越搞越糟。
有什么办法矫正政府失灵呢?布坎南的建议是,关键在于强化竞争,即使在公共部门,也应如此。比如将自来水、城市公交等公共部门切割开,分成若干小公司,让他们展开竞争,干得好的,给与嘉奖;干得不好的,就扫地出门。这样公共部门的效率,必定大为改观。再有,政府还应该学会超脱,不可事必躬亲,某些公共产品,如能由私人提供,政府就应顺水推舟,用不着自找苦吃。比如,把军工产品、高速公路等,转由私人经营,既可为财政减负,又能带动民间投资,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为防止官员滥上项目,笼络选民,布坎南还建议,要将平衡预算原则.写入宪法,彻底摒弃凯恩斯主义,对财政预算实行刚性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