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破坏生产力的唯生产力论批判(三)


关于人性:破坏生产力的唯生产力论批判(三)

                                                 

题头诗:

 

 

   

   

 

        

    

 

    

             

                                    

                                        

                   

 

   

   

 

   

   

 

   

   

 

  

  

 

                                                  

                                                                                                             

                                                                     

 

26。前面两篇批判揭示了唯生产力论的实质是“唯物质性生产力、唯物质主义生产力论”,那么这第三篇批判又将揭示唯生产力论的什么局限呢?

    唯生产力论只注重利用人性中“恶”的一面,即利己的动机,来组织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而否定一定的生产关系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性向着更好或更坏的方向演化,从而促进或破坏生产力。如果纯粹助长人性中恶的、自私的一面,虽然一时之间也有可能促成某些方面生产力的增长,但在时空总体的全局上,促进的一面必然会越来越小,而破坏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定会导致物质和人性两方面的失落。〔1〕如果生产关系能推动人们向着将利己和利他和谐结合的方向努力,从而既尽可能充分发挥各别个人的能动性,促进生产力达到最大限度,又将过分自私的动机对于和谐的生产过程和社会关系的破坏、也就是对生产力的破坏降低到最小限度,那么社会生产力以及人类的物质、精神福祉就可能走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唯生产力论,作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变种,导致的结果是排除了社会向着后者发展的可能性,而把人类推向被无限膨胀的物质私欲所奴役、以致物毁人亡的边缘,就像今日之世界即是!

 

27。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认为,人有利他的天性的啊。有些学者不否认,人可以为了最终利己而利他,那就是把利他当作达到利己目的的手段。除此以外,就没有纯粹的利他可能性了。如果人性确是那样的话,那么你的设想不就完全落空了?

    说到人性中究竟有没有与利己平行地相容的利他倾向、即不是纯粹作为手段、而是也作为与利己相平行的目的,这样的天性,去年美国出版的一本严肃地以事实为基础的畅销书,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2

    这是一件真人真事:一位名为Paul Feldman 的美国人,在他担任一家研究所的主管期间,曾经从偶而为雇员们提供免费的烤面圈当作慰劳点心,到每天供应收费的烤面圈。但是他没有安排任何人员在供应点上作收银员,而是采用买者自觉付费的“诚信制度”。由于该制度的成功,也就是没有自觉付费、白拿白吃的人次比例不大,他干脆辞去了研究所主管的职务,而改行经商,实际上是改行对人性的研究。他专门为140家公司每日供应自动付费的面圈,每周销售量达8400个这样的面圈,得到的收益不少于以前在研究所所得的报酬。自觉付费的总比例从1992年开始有所下降,在9/11事件前夕达到最低点:87%。9/11以后又开始回升,直到89%,以后就一直保持在那个水平。这就说明,大多数人能自觉地将利己(吃到点心)与利他(让人家得到应得的报酬)平行地对待,并没有在可以做到利己不利他、又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旧坚持利己又利他。

    那些借口“人性本恶”的自由主义或唯生产力论的信奉者们,可能没有读到过,或即使读到了也轻易“忽略”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的祖师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早就写道:“无论你设想人们是如何自私,在他们的本性中明显存在着某些原则,这些原则让他们对他人的命运深感关心,将他人的幸福看成是对自己不可或缺的,虽然除了看到他人的幸福给自己带来愉悦以外,别无它利可图。”请注意,这是出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经典之作《国富论》的同一作者之手。上面那个当代故事不是很好地印证了古典大师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吗?如果谁能证明现在的人性比亚当••斯密时代的人性更差了,那或许恰好证明了,数百年来建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给普遍人性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堕落!

虽然在不同的人群中、不同的情景下,这种自觉平衡己利和他利的人数比例可能有变,而且即使是某种情景下的不自觉者,也不是一定一点利他心都没有,正如一时自觉者也不一定时时自觉,但大体说来,人性中具有利己和利他这样相互平行的两面这一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是常人的智慧之谈,比某些专家们要高明得多!

 

28有人认为:“西方法哲学与国家建设学说,就首先承认人的自私性,从而针对这种自私性而设计了相应的制度,对人的自私性所造成的危害加以防止。比如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及在这种思想下建立起来的美国宪法等制度,对人、对政府的自私性加以揭示,并加以提防与制约。〔3〕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当然同意,完全同意。这是我们可以借鉴之处。本人不同意的是,不应到此为止,因为这只是消极的防堵,而没有积极的发挥人性中积极的、善的因素、以及对于人性的改造与升华。久而久之,人的排他(或利用他人)的自私性被合法化、神圣化、巩固化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就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人类就必然滑向完全堕落的深渊,而永无救赎的可能。

    而且,关于分权,我以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多了“监察院”和“选举院”)比美国的“三权”要更圆满。同时,无论是“三权” 还是“五权”,都必须以社会基层广泛的经济、政治民主为基石,逐级向上延伸,直到最高权力层,那样的高层权力分立才是真正有效的。而基层的经济民主,首先应体现在企业的(广义)劳动者〔4〕个人之间、平等民主地拥有对于生产资料的联合所有权;政治民主(同时也是经济民主)应体现在企事业单位内,在(接受全体成员委托)实行业务管理的人员与(作为终极主人的)全体委托者兼被管理者们之间,“业务管理权”与“民主委托(选举、监督、罢免)权”的“两权分立”。基层的民主制度不仅具有消极的防堵作用,更具有积极的抑恶扬善的作用:即通过平等的、直接面对面的、日常不断的、感性的、同喜忧共命运的交往互动、感情的交流、交融,自然地发扬人性中固有的利他/利己互合倾向,不断消除极端自私的消极倾向,在增进人们物质和精神福利的同时,渐进式地改善人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社会人际关系,同时推动物质的进步。

 

29。为什么通过平等民主的人际互动来改善人性、推动物质进步,非得从基层做起不可,不能自上而下地推动呢?能说得更具体些吗?

    上面所说,实际概括了基层生产(和其他事业)单位的至少如下三大特点(详见本人另作〔5〕):

    一、范围小,人们可以经常面对面接触,对人对事可以进行直接、感性的观察和认知,较不容易受单位内外错歪舆论的欺骗误导。上面提到的那个美国人出售自动付费烤面圈的记录表明,小公司人员比大公司的诚信度要高3-5%2,原因是小公司人数少,互相更熟悉,欺骗容易暴露。这个道理到处是一样的。在较易识破伪装、骗局的基层,人们对互相之间利害相关、命运与共这一点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再加上天天见面又自然增添几分同伴的亲和感情,因此对己利、他利、和整体利益自觉加以认识和平衡的动力自然大得多。

    二、企业单位,作为一个自足自立的经济共同体,与其它事业单位相比,在大社会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成员之间更加有着经济上的生死与共关系,尤其如果所有成员在地位上是真正平等的话,那么人人必然会有那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具体情状具有较真切、实在的感受和认知。其它事业单位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命运与共关系。

相比之下,在大社会,由于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渠道复杂曲折,谁能真正说得清,更不必说具体感受到,己利与他利、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具体关系了。由于此种关系抽象得难以捉摸,人们就更容易“自然” 地抓住可以直接“捉摸”的己利不放了。

但是,在基层利己/利他互动互合的经验、建基于直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经验认知,对于人们在大社会处理人际利害关系、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会有基础性的启发、引导意义,引导人们向着利己/利他结合的方向努力。

反过来,如果在日常谋生的基层单位,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是依附和被依附、单方面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那么能够指望人们发扬本性善的一面、克服自私心理?相反,那只会迫使人们不得不时时事事为己利而斤斤计较。在此基础上的大社会民主就只能是被在基层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所左右的走了样、变了味的“民主”。权力的分立制衡也只是这些特权集团之间的分立制衡而已,广大劳动者是很难从根本上制衡他们的!

    上面说的那个美国人,从出售烤面圈、由买者自动付银的经验和记录中,还发现另外两个有趣的现象:(1)在管理者较受大家喜爱的公司,不付钱的欺骗行为明显地较少。(2)在主管们专用的楼层里,不付钱的欺骗行为明显地多于其它一般人员所在的楼层。这就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一个工作单位内人员之间的地位差异状况和实际相处状况对于人性的趋善或趋恶,具有重大的驱动作用。

    三、基层单位,尤其是小单位,更易实行直接民主。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只要抛弃那种“经济人假设”的所谓“理性”主义的误导,承认人性的两面性,承认存在着或者向着利己/利他结合的方向升华、或者向着人人越来越自私的极端方向堕落这样两种可能性,同时保障各方面人员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们就较容易达到对各方有利的让步、妥协、求同存异、步调一致,达到劳动与资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委托者与被委托者、经济与政治、物质与精神的双赢。并以此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由下而上地将此精神逐步、逐级延伸、发扬、普及。再加上各级权力机构分立制衡的防堵作用,这样,比较公平又不失效率、比较和谐又不失富足、比较自由民主又不失秩序安定的社会,就有可能一步步地展现。自上而下的支持、推动当然重要,而最重要的对于民主的支持,首先应体现在对基层民主的支持和保护。尤其在改制问题搁浅、找不到恰当制度形式的“国有”企业,特别是攸关国计民生全局、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未来走向的那些大企业,应该完全可以首先试行劳方与“资方”的平等民主经营管理制度,否则如何保障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真正在为“国家利益”、为企业的所有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己私利进行“管理”,如目前不少企业那样?

 

30。照你这样说,是不是所有的基层企业单位都应这样做?都得取消雇佣劳动制?以单一的劳动者个人联合所有制或股份制,或所谓的“平等之‘私’的民主联合”〔6〕来取代现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不是的。上面所说是一种应该争取,也可以达到的理想目标。只是从现有局面过渡到那个目标,将会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一国是如此,在世界更是如此。因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必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即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面对现实,我们必须一步步地走。为什么不能一下子达到?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人们的觉悟、能力、兴趣是各各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相同强烈程度的、要做主人的愿望。有的人比较懒,或者依附于人惯了,只要物质满足,乐得逍遥、“享受生活”,何必烦心多管“闲事”。有的人即使想做主人,但感到太累,力不从心,还是让别人去折腾吧。这也情有可原。有的人另有兴趣,无法分心。有的人虽然很想平等民主地过生活,但对于新制度不敢试,希望等到大多数都这样做了,成了大流,再来追随。他们都有他们的理由。他们的选择权应当得到尊重。总之,人们的普遍觉悟要有一个过程,要有榜样的带动、成效的彰显。再美好的理想,我们也不应强加于人,像卢骚和他的实际信奉者们主张或实行强迫别人“自由”、“民主”那样。

    二、基层的变革,若局限在小范围内,对大社会、对中上层的牵动一时不会太大。如果一下子全面铺开,必然牵动全局,牵动中上层,引起社会太大的震荡

,造成不安,甚至反复,到头来可能事与愿违。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广义)劳动者平等民主联合所有制将是一种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要付诸实施,必须通过小范围试行逐步积累经验,以避免或少走弯路。因为走弯路就会损失时间,而面对着超级霸权的威逼,我们必须把物质和精神两者都尽快搞上去,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再可以浪费了。所以对于认为合理的新制度,既要大胆跨步去试,而步子又不宜过快,要走一步、看一步,步步着实,稳中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在这个摸索、积累经验的不短过程中,我们仍需要充分发挥传统雇佣劳动制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仍可以提倡(但不强行)较民主的劳资关系。

    因此,只有在变革的规模和步骤上先求站住脚(这应是当前的短期目标),再慢慢把范围扩大,让范围之外的其他单位、其它地区、其它方面、以及社会中上层,慢慢地消化、适应、并随之慢慢跟着变革。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是好事,总得需要开头。好在我们已经从网上看到,无论在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个头已经开了。我们已经读到一些为劳动者股份合作制呐喊的文章,也读到关于一些地方实行劳动者股份合作制的报道。不管上层的态度目前是否明朗,相信只要是真正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制度创新、新生事物,或早或晚定会得到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政党和政府的支持。

    世界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的希望在于此。但这方面的舆论还很不够。愿专家们(包括经济学家、企业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工作者等)和非专家们能共同努力,在舆论和实践上再加把油。为国家民族、为人类未来,让我们遥相共勉吧!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未经事先通知作者,不得擅自抄袭、转引本文特有的观点、文字。违者必究。

联系地址:[email protected]

 

 

〔1〕    陆寿筠:政治经济学新论(四):不合理资本无节制扩胀的严重恶果》。

〔2〕    Levitt, Steven D, & Stephen J. Dubner, 2005, Freakonomics(《魔怪经济学》), HarperCollins, PP.45-50.

〔3〕   黄焕金:《以人的自私性为前提设计制度的事例》。

〔4〕    陆寿筠:《政治经济学新论(一):商品价值三源泉论》。

〔5〕    陆寿筠:《试论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矛盾(一):政治话语的抽象平等与经济权力的实际不平等(下)》第五节:“沙滩陡坡上的民主楼架;民主实践应以企业为本初基地和理想学校”。

《政治经济学新论(五):三级共同体联合所有制论:理论上的合理性》

                《政治经济学新论(九):三级共有、劳资合营的优越性》

〔6〕    陆寿筠:“公”字新解:平等之“私”的民主联合(所有制篇)》。

 


注(除注〔2〕外,均见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