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突遇水质危机
3月14日上午,万众瞩目的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在京举行,席间一位台湾记者在就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向总理提问时,情绪极为激烈的表示上海的水是黄的,已经到了“简直不能吃”的地步。
3月1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上海市政府累计投资50多亿元用于城市供水水质的保障,目前已经初步建设形成黄浦江和长江两江供水的基本格局。个别地方出现的自来水发黄,主要是水管老化产生的铁锈,或者是新安装的水管质量不够好。上海市水务局有关人士也表示该记者的说法是以偏概全,上海饮用水水质完全符合并优于国家标准,根本不存在无法饮用的问题。
点评:近半年来,水质问题成为危及我国城市品牌形象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从松花江水污染导致的哈尔滨大停水,到湖州自来水污染传言,再到牡丹江取水口不明悬浮物,都不同程度的考验了城市品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能力。应该说,上海市健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此次在正确引导舆论、及时消除负面影响方面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但鉴于以往上海卓越的城市管理能力,似乎应对水质危机的举措还可以更深入、解答还可以更清晰,比如找到这位台湾记者所说的“黄水”出处,看看其究竟是水管质量不好还是老化问题,或者还有其它意外并怎样改进;比如联合工商质监部门开展上海市在售水管质量检查,再比如集政府、企业及其它社会力量之力,逐步解决部分贫困家庭的水管老化问题等等。比之一套完整的环境监督预警长效机制,一些能做的事先做起来效果也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