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黄少安
山东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鸣
山东净雅餐饮集团董事长 张永舵
山东孔府家集团CEO 刘敏
北京玫瑰园别墅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希森
主持人:这些年浙商、粤商等十分活跃,但鲁商却似乎日渐式微,如何“锻造新鲁商”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今天我们论坛将围绕如何锻造新鲁商进行探讨。
黄少安:中国历史上有按地域划分商人群体的习惯,徽商、晋商有过辉煌,还有现在的浙商、粤商等。我想,鲁商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鲁商是在山东创业的企业家;不一定非要是山东人才能叫鲁商,在山东文化氛围内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都叫鲁商。以往常常以产品作为划分商人群体的条件,但现在产品的意义已经大大淡化了,共同的文化成就了商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文化因素在不同商业群体里的表现还是能让人感觉到的。
主持人:一说到山东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块头大。块头大当然不是鲁商的标志。梁总在北京创业多年,有“山东梁”的说法,能否说说鲁商的概念和自己的感受?
梁希森:山东人到什么地方都受人喜欢,原因是山东人可靠。就北京来说,山东人在当地的口碑就很好,一说是山东人,人家就喜欢和你做事。据我了解,山东人在北京做大生意的,近一半都做成了。北京人叫我“山东梁”,当时我在北京刚接手的房地产项目,房子造得像鸡窝,我是全部推平重新盖起来的。有人说,如果不是山东人,很可能搞不成。这虽然有点夸张,但我喜欢山东人的性格———大气。
张永舵:鲁商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我想,“稳重、本分”是鲁商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净雅这些年发展比较快,主要是处理好了大的战略关系:
大“得”与大“失”的关系。净雅已发展17年了,其中有好多机会涉足其他产业,但我们始终如一地做餐饮,因为我有一个梦想,要做中国餐饮第一品牌。餐饮是一个“好汉子不干,赖汉子干不了”的行当,非集中精力不足以干出名堂。
大“赌”和大“赢”的关系。净雅5年间在北京投资了七、八个亿,为什么要进北京?主要是想“赌”一把。“赌”不是盲目“赌”,2008年举办奥运会,蕴涵着极大的商机,我们宁愿“赌”一把。净雅还在建筑上“赌”了一把。我们在北京开的店,无论在室外设计还是内部装潢上都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投资2000万元“赌”内装修,要在北京留下痕迹。假如“赌”成了,在北京形成一种标志性建筑,大家一看店面就知道这是“净雅”,这对我们以后涉足其他行业很有好处。
大“巧”与大“拙”的关系。“净雅”集中精力进北京仅仅是近一两年的事情,但在此之前,我们进行了五六年的筹备谋划,经过充分的准备,实力强了,才到大舞台上一试身手。企业的发展道路基本是一样的,都要有个过程,但我们的许多企业没耐心等待,总想投机取巧,结果输了,犯的就是冒进病。
主持人:有人说,齐鲁文化中,齐文化比较倾向于冒险进取,而鲁文化强调中庸保守,这是否会对鲁商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
黄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会对商人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其中基本的东西是相通的,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我算是鲁商与苏商的结合。我的祖辈是苏沪一带的资本家,我小的时候问他们:“资本家是怎么做大的?”他们告诉我:“一靠勤俭,二靠精明,三靠仁厚。”孔子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们有许多员工,一到29岁看到自己“一事无成”,就发慌、着急、浮躁。我自己在大学期间也是拼命学外语,想出国,想干大事。实际上,孔子讲的三十而立是立志、立身,不是立业。大家看看,真正领军企业的人物,大多在50岁以上。所以,你不用着急。
进取对于企业和商人本身都很重要。苏格拉底说,“IknowIdon’tknow(我知道的是我还有许多东西不知道)”。我们有许多企业一旦做到十几个亿,就开始懈怠,缺乏创新,企业发展就出现瓶颈。我们到北京开拓市场,大家说竞争太激烈。北京有很多企业使用锅炉,刚开始我们也认为他们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后来我们问他们:“你们喜欢使用太阳能锅炉吗?”他们很惊讶,说:“还有太阳能锅炉?”他们后来成为了我们最好的潜在客户。这就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市场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一点点去开拓创新。一定要有创新思想,创新与儒家的中庸互补,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有大的发展。
主持人:刘总在曲阜工作,守着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想必对齐鲁文化与鲁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得更透彻些。
刘敏: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后来才到山东工作,我就是冲着孔子文化而来的。我发现山东是很有意思的地方。陕西受秦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山东受齐鲁文化的影响较大,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两样:一是《水浒传》,一是孔子。我常想,如此格格不入的两种性格与思想为什么会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也许这就是山东文化的两重性,这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山东商人一方面爽气,侠义,大气;一方面中庸,稳健。鲁商除具备了精明之外,也仁厚稳健积极进取,我想这都是鲁商的代表。这使山东人有很好的口碑,是走向市场最有力的武器。
主持人:现在人们对苏商、浙商、粤商等谈论比较多,但对鲁商谈论比较少,认同感比较弱。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分析是因为文化差异,是因为山东产业多,大型国企多,进而造成认同感分散,是这样吗?
黄少安:我没有这种感觉。山东商人给人的印象是块头大,嗓门大,气魄大,但这只是表象;深层的是山东人比较讲诚信,替别人考虑得多,也就是“善”。在我看来,山东对商业文化和商业哲学理解得更透彻一些,可能更符合未来商业的发展:市场经济是互利经济,别人考虑就是为自己考虑,这是商人生存的基础,也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
我们千万不要符号化鲁商。不同的文化会孕育不同的商业文化和企业家。齐鲁文化和皇权有天然的联系,山东的国有企业占据了大量的空间,留给民间商人的生存空间比较小;浙商、粤商比鲁商早走了10年,我们正割“资本主义苗”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种“资本主义的苗”了。现在山东在家电等行业已经占据了上风,非常令人鼓舞。所以,山东商人不能妄自菲薄。
《大染坊》把山东商人的大气、豪气、诚信、与人为善的特点非常夸张地表现了出来,这是我们的优势,应当保持;同时还应该吸收现代文明。要注意科学和法制。山东人常常嘲笑上海人的精细,仔细想想,精细有精细的道理。上海人讲规矩,规矩就是规则和法制。
浙江商人不怕苦不怕累,大钱小钱都赚;山东商人可能存在只愿干大不愿干小的毛病。其实,新鲁商应该在齐鲁文化的基础上更多地注入科学,拍胸脯少一些,把科学与法制结合起来,那样我们将无敌于天下。
刘敏:我想讲讲山东商人的缺点。
我讲个例子:我原来做啤酒业,有一年我为了买一套设备,专门去了趟宁波。我到了一个镇子,考察了4家输送带生产企业。使我非常吃惊的是,这些小企业对我们的企业了如指掌,知道我们今年要上几条设备,什么规格、多大能力等等,清清楚楚。这说明他们对市场的反应非常灵敏。山东酒业前几年在中国制造了不少神话,可谓豪情万丈,以至于当时的五粮液都感到了压力。可是现在呢?山东每个市都有强势的地产品牌,但是走不出去,都守在家门口,不愿意跨出一步,其他品牌也很难进入。产量很大,价格很低,宁愿赚取微薄的利润,特别保守。
我们感到,山东的企业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的平台,交流很少,不像浙商、粤商那样,抱团打市场。我们的企业家习惯于单打独斗,当草莽英雄。
山东商人有点自大:生意不大,摆的谱儿很大。南方人架子很小,为人低调,走在大街上,如果不经人介绍,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身价有几个亿。
黄鸣:经商要讲为商之道,商道是什么?是等价交换。要让你的顾客或生意伙伴得益,你才能得益。我常常问我的员工:“我们的产品是追求先好卖,还是先好用?”我是主张先好用的,要让顾客得到满意的使用效果。如果只追求销量大,而产品没有内在的品质保证,这样的企业是做不久的。齐鲁文化教给齐鲁商人的为人、为商之道,使鲁商具备了诚信、稳重、与人为善等宝贵品质,但齐鲁文化同样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现在我们更需要来点春秋文化,来点生动活泼,百花齐放,来点标新立异,进取创新,这是对新一代鲁商提出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