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细亚经济理论研究中心 汪林海
有点知识的人,或多或少地都会接触到“文化”这个概念。
文字出现以后,“文化”一词在许多地方都出现过。有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城市文化,企业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政府部门还有文化部。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中间就有代表先进文化。
实际上,文化的产生,是因为科学知识的不足。有文化,是因为没有科学,有科学,往往就没有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没有人能说清,也达不成共识
何谓文化?
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文化的定义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据英国文化史学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考证,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的词义与用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说,“在这个时期以前,文化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根据类比――人的培养过程。但是到了19世纪,后面这种文化作为培养某种东西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变成了某种东西。它首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善的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后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再后是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最后,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Raymond Williams《文化与社会:1780-1950》,pXVI,引自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曾极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 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而用“文化”迻译“culture”,始于日本学者,这时候的文化交流,已掩盖了两者语意上的区别。象钱穆所讲的,中国的“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这时多少也认同了“culture”中的有关耕种、养殖、驯化等含义,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生活方式之上。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与英语世界的“Culture”含义日渐接近。
文化"包含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所谓观念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它们或历代相沿,或不断变化,或兴或废,或长或短,或以各种典章制度文本形式出现,或以一种"潜规则"的形式默存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所谓器物文化,则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如住宅、服饰等,它们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
从文化的定义来看,文化包罗万象,几乎要把人类的一切包含近来。从以上的论述中,我想,大家都会清晰的第感觉到,文化的概念是不清晰的,是模糊的,谁也没有说的很清楚。向别人谈文化,实际上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文化是科学的对立面
虽然文化的定义很难说清,不过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这里还是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组织相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在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特征和在法律制度、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等上的特征”。简言之,文化就是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差异。
这里,我们以服饰文化为例,来说明文化是科学的对立面。
在古代的亚洲,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穿的衣服差距很大,从而形成了不同服饰文化。各国各民族之间还相互借鉴和学习,以寻求更好的穿衣打扮方式。中国历史上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故事的大意就是赵国学习北方人穿短袖衣服以后,行动变得方便,从而打了许多胜仗,占了许多地盘。
穿衣是人满足抵御寒冷和追求美丽等需要的一种方式,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穿衣的方法和样式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正是由于不同民和国家对穿衣服科学的认识差异,从而导致了服饰文化的产生。人们对穿衣规律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源是人们对穿衣规律认识的不足,换句话说,是人们的穿衣科学不够发达。如果人们的穿衣科学足够发达,每个人都知道穿衣服哪一种方式最佳,大家都用最佳那种穿衣方式,从而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回穿一样的衣服,从而服饰文化就会消失。近年来,西方服饰的在世界各国的盛行,正在逐步使得各个民族的传统服装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昭示了人类穿衣方式正趋于一致,昭示了人类服饰文化的消失。
从服饰文化的例子,就会看到,服饰文化来源服饰科学的不够发达。这也说明,文化的出现,是因为科学不足,文化的盛行是科学不发达的表现。科学足够发达以后,文化就会逐步消失。刻薄一点讲,可以说是文化是科学的对立面。
再以武器文化为例,世界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武器来打仗,从而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武器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武器却日益趋同,从而武器文化逐步消失了。现在世界各国军队,都使用枪、炮、导弹、飞机、炸弹等。1500年前,世界各国使用的武器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武器文化,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增加,现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武器基本都一样,武器文化已经逐步消失。
武器的好与坏,关系到人的生命,世界各国和各民族都想法设法制造和使用最好的武器。但为什么历史上,世界各国使用的武器差异很大?原因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方面人们武器科学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很少,从而导致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武器。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人们知道哪一种武器最好,人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好的哪一种。由于人们武器科学知识的提高,人们发现枪是最好的近战轻武器,飞机导弹是最好的远程打击武器,于是人们都选择枪作为近战轻武器,选择飞机导弹作为远程打击武器,世界各国的武器装备都逐步一样,人类武器文化逐步消失了。
从人类的武器文化,也可以看出,武器文化来源于人类武器科学不足。武器文化的是人类武器科学知识不够的体现,人类的武器科学知识足够以后,武器文化就逐步消失。换句话讲,有武器文化,就没有武器科学知识,有武器科学知识,就没有武器文化。简言之,文化是科学的对立面。
再谈企业文化。许多人对企业文化津津乐道,许多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常常把企业文化挂在嘴边,一些学术机构如大学、研究咨询机构也推波助澜,把企业文化说的神乎其神。实际上,之所以大家猛谈企业文化,是因为大家对企业的运行规律认识不够,是人们的企业科学知识的贫乏,是因为企业的老板们不知道哪一种企业组织和运作模式最能够帮助他赚钱。如果公司的老板们找到了最佳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我想,世界上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都会一样,企业文化也就会消失。
1+1等于几在不同国家都一样,1+1等于2。如果有的国家1+1=3,有的国家1+1=4,有的国家1+1等于5 —— 在不同国家1加1的结果不一样,这就是国家间的数学文化。可惜这种数学文化最终没有发展起来,因为不同国家的人都知道1加1等于2,大家形不成差异,文化无从产生。
三、有没有先进文化?
我党提出了先进文化,这里有些人就要问,有没有先进文化?
衡量一件事物,首先要有标准。如果我们把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作为标准来衡量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我想,文化还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比如说武器文化,近代欧洲的武器文化是使用热兵器,而近代中国的武器文化是使用冷兵器,从某种程度上讲,欧洲的武器文化要比中国的武器文化先进。
在赵武灵王的时代,北方人的服饰文化(胡服)相对于赵国的服饰文化而言,是先进文化,因为穿北方人的服装很轻便,生产和打仗起来方便,给赵国人带来了好处。
这里有一个悖论,即如果我们能够明确判断某种文化是否相对先进,表明在此领域我们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科学知识,说明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文化问题,而是科学问题,谈文化不如谈科学。以赵武灵王时代为例,北方的服饰比赵国的好,赵王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因为赵王知道“北方的服饰简便”,这说明对赵王而言,是个服饰科学问题,而不是服饰文化问题。赵王下令全国穿胡服,实际上是赵王在运用服饰科学,而不是选择先进的服饰文化。
四、大家还是少谈文化
近年来许多人都热衷于谈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说起来神采飞扬,娓娓道来,其实没有后几个人能够把文化说清楚。
实际上,在某一个领域谈文化,说明我们在此领域的科学知识很贫乏,谈得越多,说明我们在此领域的知识贫乏得越厉害。没有文化可谈的领域,才真正是我们科学知识以相对足够的领域。
大家还是少谈文化,多做些研究,多探索世界客观规律。谈文化,大谈特谈,实际上没有意义,因为谈不清楚,也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