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与金庸之比较


   谈谈余秋雨
    余秋雨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相反,批评者如风飘去。对余秋雨的批评虽不乏人身攻击,借他成名等不良动机,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体现出对中国当代(这个时代)文学的反思,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后文化的多元性,更高的来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走向。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历史散文,这么畅销,也引发这么大范围的争论足可以反映出当代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如何利用中国自有的思想文化和现已形成的畸形文化相融,最终走向体现历史思想文化和当代国人创造与智慧的一套思想文化体系。
    余秋雨的封笔是明智之举,一是百口莫辩,辩明上述历史走向即可;二是如金庸写到《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已经达到无侠的最高境界,余秋雨很难再继续用历史散文突破自己,所以余秋雨封笔之后,继续潜心他的事业,在学术上继续积累,以求新的突破点。
抓着余秋雨文革中的行为不放之人未必都是不安好心,却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思想,我更愿意看到他们所暴露出来的历史局限,以有利于后来者。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且不说余秋雨有过个人的错误尚且成佛,历史的错误更可以成佛。批评者若是与余秋雨同样经历,他也是历史中的一份子,应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承担责任。若是后来者,可谓事后诸葛亮。
    余秋雨与金庸之比较:
    毫无疑问,二者都将是中华文化传承久远之人。余秋雨用厚重的历史写抒情的散文,只能更显历史的厚重。相比之下,金庸借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小说,犹如一个小孩子童言无忌一般和你开玩笑,你不会介意,真介意了也会一笑了之。用这个比喻,余秋雨却是个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大人,他说的话就要让他承担责任,何况他处于一个文化浩劫之后不正常的年代,而且批评者更多的抬出要让他承担历史责任,让他对自己的过去承担历史责任,对散文中所描述的历史承担责任,对子孙后代承担,这才是使得余秋雨难于重负的根本原因。要让一个文化人对中国的历史承担,难免让我此时此刻联想到让姚明承担中国的篮球命运一般。中国的文化需要更多的中国脊梁来承担,余秋雨可谓中国的文化脊梁。
    金庸就幸运得多,当有人问他小说中的某某人是某某人时,某段(部)描述(影射)某段历史时,他大可以用太极化得无影无踪。金庸是先秦史的博导,可他写的小说却都是先秦之后,这是否可以说明在金庸心目中,先秦才是他心中的正史,而之后(特别是宋朝之后)就是他的小说历史?但应足以说明在金庸心目中二者泾渭分明,如太极黑白分明一般。而余秋雨是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在工作之余写了一系列的历史散文。假设余秋雨用戏剧来表现他对历史的看法,他也可以和金庸一样自在,可他却用历史散文来表现,这太直接,难怪那么容易授人于口实,百口莫 辩。
    金庸面对追问者大耍太极,谈笑风生,他大大超越了韦小宝的境界。余秋雨面对批评想用历史的大度宽容,却因自己毕竟不是大海可以海纳百川。余秋雨的历史厚重感也使得他个人行为难免有悲观色彩,研究理论,表达历史观的人想让他如韦小宝之流游戏于当代中国之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注定余秋雨最终选择封笔。
    我很想问,谁将会是下一个余秋雨?当下一个余秋雨的出现,应该意味着中国的思想文化又向前跃出实质性的一步。我期待之中。下一个余秋雨他将会是表述哪些东西?如果能够破译,足以引导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跨越。可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更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我只能在期待之中。我来腻测下一个“余秋雨”的条件:
    一是精通中国古文化,反思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使二者有机结合,有必要之时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适当吸取养分。二是非中国文化界的当家主流(如巴金、王蒙),却在中国文化独树一帜,他的思想足以引起主流文化的震惊,却代表历史的潮流。三是年龄一般不超过四十周岁,刚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四是有文化良知,绝非哗众取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