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害惨了顾雏军?


谁害惨了顾雏军?
郭松民


“顾雏军北京闪电被拘,科龙已由当地政府正式托管”(见8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这条新闻虽然还有待于检方的最后证实,但综合近一段时间以来和顾雏军有关的各方面消息看,说他这次肯定将栽一个大跟头,恐怕谁也不会再怀疑了。凭心而论,如果说企业家的素质是一种天赋的话,那么顾雏军能够从一文不名上升到今天的江湖地位,说明他身上还是并不缺乏这份天赋的。如果环境适宜,谁敢说他不会成为中国的索罗斯、巴菲特呢?所以当我看到这条消息时,心中居然滑过一丝惋惜,同时也禁不住想问:谁害了顾雏军?

这个问题可能首先会让人联想到郎咸平的鼎鼎大名,但在我看来,顾雏军的“坍塌”恰恰和郎咸平没有什么关系。郎咸平扮演的角色,不过是那个大声地说出了“皇帝什么也没有穿呀”的孩子罢了;但如果把今天的结局仅仅归咎于顾雏军的道德,那自然是最省事的,同时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因为这和我们看到一个人偷东西被捉,就简单地说他“偷盗成性”,而不去思考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一样的,无助于遏止盗窃案的上升。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找到顾雏军“坍塌”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那么就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顾雏军。

谁害惨了顾雏军呢?在我看来,正是MBO这个不祥之物害了颇有 “企业家”天赋的顾雏军,而在这个过程中,主流经济学家则对顾雏军的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如郎咸平去年在那篇题为《在“国退民进”的盛筵中狂欢》的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所谓MBO,不过是用“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等手段对国有资产的巧取豪夺罢了,而主流经济学家却用“产权理论”为这种巧取豪夺做了合理化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所以没有人真正爱惜和关心,就像夏天的冰棍一样不可避免地会“融化”、流失。因此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将其转到私人手中,企业就会因为有了“真正的主人”而“扭亏为盈”。在主流经济学家那里,MBO和顾雏军俨然成了“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方向。

但这种做法和理论,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那就是由于企业来的太容易,再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新的“真正的主人”会倾向于迅速把它“变现”而不是努力经营好它。正如一个小偷,在他成功地偷到一辆出租车之后,他肯定是要迅速地把它卖掉,而不会用它来“经营”。也许张维迎教授可能会说:只要赦免小偷的“原罪”就可以解决这个困难。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果小偷预期偷了车之后可以得到赦免,那么偷车就仍然是一件比“跑出租”更有“效率”的买卖,所以他仍然会选择偷车而不是“跑出租”。从“顾雏军被拘”的新闻中披露的信息来看,顾可能涉嫌“挪用公司资金”和“虚假披露信息”两大罪名??显然,顾雏军的确是把他过人的旺盛精力用于“变现”,而不是“扭亏为盈”了。

弄清楚谁害惨了顾雏军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会发现,以MBO为主要模式的“中国企业改革路径”,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率。而且在“国退民进”盛筵散了之后,不仅国家要出来买单,不在酒席上的下岗职工要出来买单,现在看来,原来以为可以免单的“顾雏军们”最终也要出来买单--既然无人能够免单,那么这个“盛宴”还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