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死亡:中国人数千年来“永生不死”梦想的实现


 

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强烈地渴望自己或自己最亲的亲人能够永生不死永远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他或她是旷世奇才、英雄豪杰,还是芸芸众生、普通百姓;也不管他或她是生活在过去、还是生活在现在、抑或是生活在将来。

自古至今,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无不表达了这种极其强烈的渴望。远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著名的《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诗经·小雅·天保》),“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同上)

然而,不幸的是,无论如何,人固有一死(指人在肉体上的死亡)。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即便是历史上叱咤风云、横扫宇内、一统天下、贵为天子、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最终也不能幸免其肉体终有一死的宿命。

但是,秦始皇却在另一种意义上做到了“永生不死”。因为借助于神奇的书面文字的记载,他一直存活在其后数千年数十亿中国人乃至外国人的思想之中。

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其他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中国历史上的黄帝、孔子、汉武帝、黄道婆等人,外国历史上的埃及法老、柏拉图、亚历山大大帝、莎士比亚等人,他们之所以能在其肉体死亡之后,仍能够一直“永生不死”,存活在其后数千年难以计数的人们的思想之中,无一不是借助于这种神奇的书面文字的记载。

纵观历史,那数以亿计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历史上的芸芸众生,则不幸地并永远地消失在茫茫而无垠的宇宙之中。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想在肉体上永生不死,不仅在现在,就是在不远的将来,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一个人却绝对有可能在另外的一种意义上做到“永生不死”,即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记载,而永远存活于现在以及后世的人们的思想之中。

结论就是:

只有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记载,一个人才有可能“永生不死”,永远存活在他人的思想之中。

换言之,

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有关他或她的书面文字方面的记载留存于世,那么,他或她就绝对不可能做到“永生不死”,他或她就将永远地消失在茫茫而无垠的宇宙之中。

因此,中国人要想实现其数千年来“永生不死”的美好梦想,就必须将他或她的一生,不论其如何的波澜壮阔、惊天地而动鬼神,也不论其如何的平淡无奇,如同白开水一般,统统都用书面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既不必管它是镌刻在泥版或竹简上,还是书写在玉帛或白纸上,也不必管它是否存储在硅片中,显示在屏幕之上。惟有如此,中国人才能实现其数千年来“永生不死”的美好梦想。

但是,在过去,这一切的实现又是谈何容易!

首先,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的经济基础等方面的条件,那么,若想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书出版以流传于后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次,即使13亿中国人,人人都有钱出书,我们也没有如此之多的资源可供每一个人使用。

因此,在过去,中国人若想通过书面文字的记载而实现其“永生不死”的美好梦想,犹如黄粱一梦!

令人欣慰的是,拜电脑网络之赐,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相对于我们的前人来说,我们不仅有了更加方便的书写工具──电脑键盘,而且我们也有了可以满足每一个人书写、存储与检索需要的极其巨大的空间──Blog服务器。而唯一的缺憾就是,我们目前尚没有一种通过使用普通键盘,快速、准确、轻松、高效地记录人们口语的电脑速记技术,用以将我们即将步入老年或业已年迈的父母或祖父母的口述实时、同步、高效地记录下来,因为他们毕竟年事已高,已经难以或根本就不能敏捷地操作电脑的键盘。

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的出现,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技术易学习、易使用和高效率的特点,无疑为13亿中国人实现其“永生不死”的美好梦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技术手段。

当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可以使成千上万为数众多的普通人在较短时间的学习训练后,能以每分钟100~200字的速度99%以上的准确率,实时、同步、快速、准确、完整、高效地对口述内容进行记录的时候,

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他或她的父母,为他或她的祖父母,为他或她的家族,同时也为他或她自己的历史记录不懈地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

当越来越多的“博客”(Blog)被用作零成本的、可永续保存的并可方便地被检索使用的关于个人历史或家族历史的记录载体的时候,

数千年来中国人“永生不死”的美好梦想就将最终得以实现。

中国古时候的孟子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那么,这就是最大的不孝。其言外之意就是,如此一来,这个家族将断子绝孙,并将永远地消失在茫茫而无垠的宇宙之中。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不能将其父母,或其祖父母,或其祖先,或其家族,或其个人的历史统统都用书面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善存、彰显并流传于世,而任其消失,无所追寻、以致湮灭无闻,那么,其不孝将更甚于无后!因为,这个家族也将因此而永远地消失在茫茫无垠的宇宙之中。  [SYQ原创&版权所有]


────
文后附言:

十分有幸。先是在网上拜读到国亚先生洋洋四万言的大作,随后又拜读了由国亚先生所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发行,长达33万字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读后感慨良多。愚以为,国先生无疑已经极为深刻地领会并切实把握到了人类生死问题特别是人类“永生不死”这一问题的本质。

国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开篇就写道:“周末去看望病中的父亲。在与癌症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斗争、经历了将近二十次化疗的痛苦后,父亲已经变得异常衰老与孱弱了。……尽管浑身病痛,父亲仍然坚持着跟儿子谈了三个多小时,回顾他走过的这一辈子。末了,父亲向儿子轻轻地感叹道:‘我多么希望,能够有人把我这一生都写下来呀。’”(该书《自序》第1页)

国先生在该书《自序》的最后一段又写道:“就在我夜以继日地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父亲走了。父亲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见到儿子的书问世,二是见到自己的孙子。……父亲的离去使我这部书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这是我父亲的遗愿,做儿子的虽然尽了一切努力,也无法挽回父亲离去的脚步,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让父亲的形象通过儿子的作品活在千千万万个读者心中,让父亲在善良人们的记忆中永生不朽。”(该书《自序》第3页)

国先生在该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中再一次写道:“做儿子的虽然无法让父亲复活,但我可以通过我的努力让父亲活在我的书中,让父亲通过我的书而牢记在千千万万个读者心中,让父亲在人们心中永生不朽!……”(该书第375 页)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该书的封底上,还有这样一句发人深思的话:“这是一本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影响的书,点击率超过上千万次,书中的许多观点及见解都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之所以说这句话发人深思,是因为国先生已经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将其父亲与母亲、其祖父母、其祖先、其家族、还有他本人的一切都诉诸电脑键盘,形成了卷帙浩繁的书面文字。反躬自问,点击或看过该书的成千上万的我们,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父母、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家族、还有自己的一切,是否做到了这一切呢?倘若我们在看过该书后仍然无动于衷,无所作为,而任凭自己的家族将永远地消失在茫茫而无垠的宇宙之中,那么,看不看这本书,或者争议不争议,又有什么意义呢?

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SYQ原创&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