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应怎样走出困境(二)


关于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实质分析

            作者:齐亚南

一、环境因素

1、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行业律例等的不健全,部分环节管理薄弱或失调:

1)高新技术项目缺乏相应的市场配套和政策支持。有的地方连原、辅材料市场也发育不全,这就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使企业难以进驻。
  2)社会保险机制不能适应员工的流动性。如一些地方的养老、失业保险由地税代管,医保、工伤保险由医保局管理,各自为政;对员工个人承担部分中途不予退保。
  3)融资机制不利私企的发展。我国的贷款管理、股份企业上市、债券发行及风险投资担保制度等,对私营企业的发展尚存在不利因素。

下表是从2004·中国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中摘录的有关数据资料:

 

由表10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区和类型的企业中,中西部地区和民营企业认为宏观调控“加大贷款难度”的比重更大。

11的调查结果显示:57.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资金“紧张”,比去年提高9个百分点。

③表12调查结果显示:39.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4年的融资环境比2003年“恶化”,47.7%认为“未变”,12.9%认为“好转”,认为“恶化”比认为“好转”的多26.5个百分点。
  4)配套服务不足。如有的地方银行不予代发工资,工厂聚集区基础设施差、服务配套不足,员工带家属住宿难、孩子入托入学难等。
  

2、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域歧视因素。

主要表现为私有企业常常会遭受各种不公平等待遇和歧视,以及身份认证、企业认证,政策倾斜,孩童入学等。

3、私人财产的有效保护缺少足够的法律保证。

4、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缺位或不到位。

如私营企业融资筹资机会少,税收以外摊派多,用地用电行业准入方面受到的管制多,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等。

下表为《2004·中国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中摘录的有关数据。

 

二、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主的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由于中国的私营企业主很多是很小就出来创业,文化层次偏低;随着经营拓展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思想的局限性限制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1)私营企业主本身对私营经济在观念上存在顾虑,对私营经济为什么要长期存在没有理性认识,对自己的位置也没摆正,缺乏宏大志向。

2)大事小事一把抓,平时奔忙于公司事物,无暇顾及素质的提高、理念的提升和观念的更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力不从心、处处受制。

如《2004·中国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分析: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日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生产技术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科学的内部管理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而优势的取得,离不开较高的领导者素质。

也就是说:企业家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大型企业在“持续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小型企业在“产品(服务)价格”、“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没有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没有明晰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指导方针,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和风险意识,就事论事,独断专行,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导致决策失误,使企业陷入危机。

4)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的正确对待人力资源的引入问题.

5)不能正确对待或抵触现代公司的分项治理模式:如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三权(重大决策、日常管理、内部监督)分立治理模式等。

2、家族式管理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发展

1)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受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约束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造成不同时期起步的私营企业的产权结构的复杂性,其形成原因是:

不同时期的政策环境条件下,企业初始资金的筹措渠道和完成资本积累的形式多样,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感性因素的介入导致主题不明晰,促成了原始资本结构的复杂化。

初始资本的有限性及急于扩充资本的价值动机,限制了企业主对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抉择,而促使企业主采取最便当、最直接和最可信任的家族管理方式。

由于企业主自身对市场及其主营业务活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企业初期运营的可控程度的可把握性和便于决策与承担风险的特点,促使他们采用最了解、最直观的产权结构模式。

2)家族式管理排挤外来优秀人才,留不住人才。

私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大多采取基于信任和亲情基础上的柔性管理,而不是靠现代企业针对企业所有层次的人员设立的制度化管理。而前者往往因为成员或亲友关系,使制度难于进行,成了一种摆设。缺乏制度约束的管理具有极大的盲目和随意性,使员工无所适从,不能凝聚人心。

好的人才随着为企业的付出较多,所要求回报也较高,因而往往引起妒忌,造成工作压力。企业内部现有员工也因不能体现竞争机制而敷衍了事,工作消极。所以,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高层次人才难以进入,进了也留不住。

3、投资者对企业进入成长期后的人力资本参与认识不足或谬误,有时更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片面需要,使引进的人才不具备足够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道德水准,不仅未能实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使命,反而给企业经营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4、不文明的粗暴管理影响企业的发展

1)影响了企业形象,暴发信任危机,使新进员工对企业的可信任程度和安全程度产生质疑,难以吸引人才。
  2)受利益的驱使,不少私营企业屡屡违反有关政策和规定,造成员工消极作业和熟练技工流失,使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5、对企业文化的无知导致企业每况愈下
  1)不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甚至什么是企业文化也不懂。平时参照其它企业比葫芦画瓢,以为表面的形象堂皇就是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屡见不鲜。
  2)企业主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企业文化不重视,把员工视为赚钱的工具,而且企业主大多认为是企业收留了员工,而非是员工为企业创造了价值,缺乏人本理念和远见。
  3)只考虑生活的必须设施,不注意精神物质文明生活的构筑。
  4)层级间、相互间的思想沟通交流障碍,阻碍着工作的有效开展,致使效率低下。

6、没有超前意识,平时不注意思想的改造、理念的更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资源储备,缺乏相应的基础平台支持,造成产品单一和技术上的落后。
  7、不舍得基础建设投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以及经营过程中的机会主义思想,过分追求短期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致命弱点。

8对关系网的依赖阻碍了企业发展。在经营模式上,基本上是依赖朋友和关系网拉业务的方式,这样做在创业的初期阶段非常有必要,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仍然紧紧依赖这种方式,必将使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1)利用朋友和关系网拉来的业务,因感情价值因素,使利润大打折扣,业务成本大大增加,促成不正之风横行。

2)情感的信赖,往往导致执行过程中细节的疏忽;由于缺乏项目意图和思想的交流,缺乏专业人员的督导,使项目具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其结果很可能是完成的项目和委托人的想法和要求有很大差距,从而导致关系的疏远,以至今后业务源的流失。

3)由于有一定的关系网的存在,平常奔忙于事物,满足于所得到的,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从而忽视了市场的严峻和竞争的残酷性,忽视了内部平台的建设和技术储备,丧失了进军高端市场的资本和战机。

4)在市场竞争中,不从企业内部查找原因,而是采取不正当的或错误手段,致使企业信誉受损,造成关键性的信任危机。

9、从业人员的饥不择食,不敢讲待遇,不敢评价企业,惟命是从,甚至推波助澜,从一定角度怂恿了不正当之风的盛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