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付志雄

基本理念和哲学

  世界市场需要支撑它的功能构造;全球经济需要多种运行机制和驾驭它的社会主体。缺少了不同地域上有着历史文化根源的民族国家、区域集团及其发展需求,世界市场将变得离散;社会运行若没有相应的文化主体从中掌控,全球经济会变得失序。因此,在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必要为世界市场和全球经济寻找恰当的功能载体和互为对象的文化主体。用哲学的话语说,人的现实类生活需要有执掌自身历史命运的类属文化单元。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民族国家、文化类群,就是这样一种发展本体与结构单元。

  一个显见的发展事实: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的真正主体不再是从前的理性个体,而是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国家(市场载体),和投身市场运作的类群个体及其文化类群(文化主体)。这样,分处不同地域、拥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所有国家(类属文化单元),就以其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资格,成为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思行于物的)社会践行者;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就通过不同文化类群及其把自身以类属的实践文化,将世界市场纳入新的发展轨道!

  据此不难做出大胆文化预设:市场经济是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把他们类群个体和文化类群作为市场载体和主体的经济;这种实践文化必然是把人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主体文化、运作文化。

  这样,市场经济就不再是无形之手,而是把不同国家中的类群个体、类群文化整体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构一起的社会运行方式;它必然表现为这一文化类群根据它与同类相互类属的关系——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凸显其独特的实践文化。因此,人类通过这类运行方式,可以从中发掘把自身以类属的生命价值;族群经由这种实践文化,则可构建不同文化类群与全球市场相融为一的社会主体资格。如是,置身这一运行方式中的世界经济,必然遵循类属原则;经由这种实践文化所拓展的全球市场,必然受控于人之为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其中的道理说:既然世界经济遵循类属原则,全球市场凸显出受控于人的社会主体属性,那么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就和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关联一起。

  其意是说,任何国家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都将在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的环节中,带有受控于它们文化类群的生命特质与文化属性。它集中表现为:物质信息和能在资源分布及市场走向上,同以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间的互构与相融。

  乃至市场经济一旦在类属于人的关系上功能凸现,所有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便直接表现为对新型文化产品的系统发掘,和对人类生命维度的文化预设与功能再造。所以,从全球市场的这种文化性质看,市场经济还将成为有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型塑其中的经济。

  至此,市场经济的文化全貌凸显出来:它既是发掘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的经济,也是对人的三重关系历史型塑的经济。概括说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中一种通行的社会运行方式,它的科学运作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现实命运和未来走向。

  以上文化推论告诉我们: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上的改变,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亦发生同步改变。它给出这样一种哲学启示:

  1、任何与世界经济无涉、市场运作无缘的个人创造,都不是社会现实意义的自觉活动,均无法把他的创造力传递到人与自然交互一道的发展关系中。

  2、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不是在抽象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去运行,而是通过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实践文化来展开。

  3、类群个体总是相融在自己文化类群之中的生命个体、生产生活个体;他们生命欲求的发生、发展与实现,只在他们成为当下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运行载体和主体时(成为他们/它们时),方才以其相融于自己文化类群的社会运行方式来实现。

  4、欲想让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类群个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微观层面上)注重‘以人为本’,还要在他们/它们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文化预设中)做到‘以类为根

解读与前瞻——品读价值中国对Nova Spivack先生的专访


    世界知名技术未来预言家、企业家、投资家 Nova Spivack先生,在接受价值中国的专访中有这样一段话:

    “知识(knowledge)与智能(intelligence)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可以说,知识是数据,智能是程序。现在我们传播的是这两者。过去我们传播的只是知识,比如书本; 而智能只存在人的头脑中。下一步就是智能的传播。我们已经看见语义网络中智能应用的出现,通过外化软件或人们的头脑以实现智能的传播。我们已经创造了专家系统、智能协作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学习、理解、发展,他们可以随时移动...

Read more

如何看待“动力枯竭”?


   “动力枯竭”是冼岩先生对当今最高层官僚的一个判断。他说:“政权高层的利益化和这种利益格局的固定化,导致了权力最高层的动力枯竭:只能顺着原有惯性维持现状,不能提供改变现状的加速度。这是中国当下政治的总病根。在这种状况下,从严治官固不可能,民主化更不可能,宪政不可能,社会主义不可能,儒教不可能……反腐,也只是一种调剂与点缀”。

     就此,王霄先生在其《再论中国最高层官僚的动力枯竭》一文中进步写道:“我理解,动力枯竭作为一个政治概念,...

Read more

关于概念的哲学概说


    谁都知道,概念——对这个世界有多重要。

 

    我们学习知识、探究问题、了解事物、把握规律需要凭借概念,我们探究历史、关注现实、谋划未来、统观世界需要巧用概念。前者被当作工具,因而在具体的运用环节上,属于可以被人们灵活使用的概念(就事论事的概念属于这一种);后者被视为智慧,它属于那种在人类发展遇到难以为继的问题时,可以引领人们社会践行的概念(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属于这一种)。所以,概念的灵活性——在于它把握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质真性;概念的智慧性—...

Read more

智慧哲学的困境与转型


    人们曾把哲学描述为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学科。然而远观历史、近视当下,哲学发展并未比其他学科给予人类的更多,反而局域在哲学抽象的理性认知中把贯穿在这些过程的生命活动和社会主体给丢失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世界上被人类所关注的全部事物,一旦疏离了社会生命主体(它不等同于思维主体)践行其中的交互过程,全部事物和存在便在人们意识中冻结成为观念性存在。对于这类‘存在’,人们只能以事物本体和哲学抽象的观念方式去把握,却无法将其媾和在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劳动之中——既凸显人类...

Read more

新的社会学原理


    题记:人和世界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是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新的社会学原理,是超越在以往社会结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之上的发展原理。它一开始就通过所有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把人的三重关系定位在人们命运交关、市场相融、文化互构的市场化行为及其运行方式之中。由此提出的社会思想和发展理念,不仅对所有学科凸显出功能整合的文化性质,而且彰显着人的市场化行为把自身以类属的社会生命属性。尽管这里只从分析和发展层面给出类群社会结构一起的基本构架,但它的政治色彩、哲学品位和把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全球发展理念,在文中一...

Read more

科学发展与问思


           ————《社会问思者如何问思》的姐妹篇

    当生产生活对各类技术有需求,市场竞争、社会运作对科学有需要;当生存环境遭受破坏,可利用资源匮乏有限;当人类开始在人与自然的宏观大尺度上追求平衡与可持续。。。。科技进步就成为社会第一需要。但这不等于说,科学与技术是内在于全部事物的内在尺度,而应该说:科学技术是人类活动适用到对象发面的属人尺度。科学技术千万种,类属于人此一条。

...

Read more

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持以怎样的批判精神


    评价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自进力,最先考虑到的就是:他们是否拥有站在当下历史高度的文化视野与批判精神。

    一谈到批判精神,人们就想起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投出的锋利无比的思想利剑。那是在闭目塞听的世界里振聋发聩的吼声,是在熟视无睹的昏暗世界中炸开的一道霹雳和闪电。

    广义地说,“所谓批判,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出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百度...

Read more

中国的大学教育


    中国的大学教育,应当是开放的、服务于人和社会的、承上启下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动态性教育。

    它应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结构的定位、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制度设计上的难题,在教育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等功能环节上,做出整体规划、动态设计及系统整合。

    它要因应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功能化、主体化的客观需要和办学理念,使我们的教育在推进智能转换加速知识增长定向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方面变得更加成熟

    它需强调教育的...

Read more

经济政策对未来的设计功能不可小觑


    在宏观调控中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实现人文凸显与战略设计的重要一环。它根据文化母国在宏观战略上的目标设计,为特定的发展领域、人群需求、功能完善和体制调整,预设运行机制、提供社会条件、拓展发展空间、构造可能途径,它是在优惠性、引导性、组织性和可持续性方面提出相关步骤、具体措施和社会原则的总和。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决策也是一个改变人类创新环境、实现社会自身的内生性增长,和培育、建构社会自组织机制的文化预设过程。


    这个过程中,由于政策执行者和政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