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概念的哲学概说


    谁都知道,概念——对这个世界有多重要。

 

    我们学习知识、探究问题、了解事物、把握规律需要凭借概念,我们探究历史、关注现实、谋划未来、统观世界需要巧用概念。前者被当作工具,因而在具体的运用环节上,属于可以被人们灵活使用的概念(就事论事的概念属于这一种);后者被视为智慧,它属于那种在人类发展遇到难以为继的问题时,可以引领人们社会践行的概念(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属于这一种)。所以,概念的灵活性——在于它把握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质真性;概念的智慧性——在于它在引导人们社会践行时能够满足最广泛的逻辑通约性。缺失了这两点,概念的灵魂就不在了!

 

    概念不只是用来陈述事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人的),也是用来概说差异的;概念在指涉对象时或许是静止的,但概念在差异性存在中建构价值联系时必定是运动的。前者说得是概念的功能性,后者说得是概念的运动性。概念在陈述事实、指涉对象时,概念与它陈述的事实和它意欲描述的对象之间,必须具有指称明确、内涵到位、外延准确、论述周延、形式得当等特征。否则概念的功能性不足以呈现,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质真性不足以保障。

 

    同样,在差异性存在中所建构的概念,必须是在人类指涉不同对象的概念约定中,最能把当下面对的各种矛盾整合一起、寻求最大公约和在整体构造上最能凸显其内在合理性的概念。否则,人们意欲建构的概念,在引导人们社会践行时就无法拥有最广泛的学科兼容性、最畅达的逻辑通约性,乃至人们在面对各种学科壁垒和社会面对的文化冲突时,就不足以从中寻求更宽容的理性疏通、更人性化的社会保障。

 

    人们在工作中所面对的概念,属于前者(静止概念)。因为工作中的事物是按相对成熟的规范模式来运行,概念指涉的事物具有相对确定性。而在面对个人和社会乃至与世界同步发展的变化关系时,则要接触后一种概念(运动概念),只要你意欲从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谋取自身存在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你就将与运动概念相遭遇。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不确定。在不确定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要确立一种时时性的互动关系,就需要在这个动态的关系框架中学会面对新的事物、概念和问题。

 

    显然,人是全部概念的使用者,概念需要适合人来把握。当概念仅作为工具来使用时尤其如此。否则概念的功能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知识的力量不会得到优化的社会利用。而这种在宏观上产生的令概念和知识‘臣服’于社会应用的情形,又仿佛对人类命运的一种社会异化,一种文化改造,一种历史进步!

 

    但不要忘记:自然-社会-宇宙必然是全部概念的最后驾驭者。因此概念的最高境界,不是让每个智者(理性个体)都能最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而是让那些置身不同历史国度、文化异质的人类个体,均能在自己文化类群中——把他们/它们植根自身历史、因应时代发展特征的社会主体性作用,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方式(市场-文化运作的方式)巧妙地发掘出来。毋庸置疑,人的社会主体性作用,在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中的这种自由渗出,不仅给出了人和自然、社会乃至宇宙最真实的天人合一关系,同时也给出自然-社会-宇宙藉此驾驭人类历史命运的主体性关系。

 

    如此,关于概念,我们看到不同以往的更多内容。它陈明这样一种结论:概念是运动的!

 

    概念不只在人的头脑里、思维中,作为一种具有特定语义规定的精神现象来传递;当精神映照世界、语言投向具体,便会从对象方面,为概念设定好类属于人的运行方式和思维轨迹。质言之,概念总是在它类属于人的内涵-外延中发生历史性更移。如果概念不再运动了,世界还在发展、精神还会发光吗?

 

    人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当生产社会化程度相对低下,理性个体往往同时面对两类事物,既要通过某种技术性、经验性的重复性劳作维系家人正常的生活;又要直接面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交织一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也就是说,来在现实的理性个体,将同时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对象事物:相对静态的、具有明确指涉对象、明确目标途径、明确劳作手段的(适合静止概念描述的)对象事物,和恒定变化的、指涉对象不很确定、目标途径不很明确、社会手段不知为何物的(适合运动概念描述的)社会性事物

 

    这样,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人的思维就会被这两类事物分割开来,置身在一种既要实现这、又要兼顾那的双重选择的社会矛盾中。于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化解矛盾、寻求统一,就成为概念思维首先面对的发展主题。它既要廓清生存需求应然面对的对象事物已然存在的社会性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要确立所有对象事物在它所属的物类别中的独特性,以便在对自己生产生活的社会言说中,涉及同类事物时能够形成有所区别的概念约定。于是,在个人与社会既适应又矛盾的背景下,人的思维理性就会在两种存在形态(应然存在和已然存在)向着实然存在的社会转变中——不可避免地与矛盾论辩证法不期而遇。

 

    然而,当社会分工达到了一定的生产社会化水平,每个理性个体,都在时下的分配体系、法律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规范下充当特定社会角色。

 

    这时,每个喜欢以自己精神面貌看待世界的理性个体,都习惯以自身特有的职业视角观察事物、研究世界、分析问题;而每种职业视角又都有其难以摆脱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反映在概念与其指涉对象间的相互关系时,就表现出:以这种相对静止的经验模式构成对其他事物看法的主观延伸;反映在从业者所在的学科领域上,就表现出他们以‘外行’的口吻对其他事物、行业、产业乃至其他学科——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某种为我客观化的社会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加速了人们提出这种要求的社会可能性与现实性! 

 

    这种情况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普遍延伸,就会从根上改变我们生存其中的那个类属于人的世界全貌!也就是说,所有学科、所有部门、所有产业和从事不同职业的所有理性个体都将面对这样一种崭新的社会局面:互为对象-彼此面对,相互影响-交互渗透,为我所用-彼此共赢的发展局面。 

 

    这就为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对从前多个部门的归并整合,以及对产业结构的社会调整——提出了社会需要,而市场经济的配置机制亦为这种需要变为现实提供了社会必要手段。乃至人们关于世界的看法、甚至从中孕育的把全部科学作为类属于人的科学哲学主张,都将在崭新的历史进程中以某种文化精神的方式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