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制度转型、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著有:《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作为制度创新的经济改革》、《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近年提出的“中性政府”概念引起学界众多关注。

振兴乡村不能只谈乡村经济,而更需要开展一场新进步运动


  十九大宣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以往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也是新时期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然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做什么,中央和地方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从多个省委书记的表态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仍然主要被视作一个农业振兴战略。

  这和长期形成的习惯思维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等同于农业,它的唯一功能是为城市提供粮食。农村居民不仅被禁锢在土地上,而且也被剥夺了生产决策权,种植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农民就该种地”,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成见。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沿海地区对劳...

Read more

中国经济增长成功的三个具体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要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成功的原因,重要的是探讨中国政府为什么能采取这些好的经济政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政府的务实主义态度

  从邓小平提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开始,务实态度导致采取改革措施时非常地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边改边想,然后再改。顶层设计是定下方向的,也要摸着石头过河。比如人口老龄化、退休的问题,现在的计划是2020年出台方案。我认为,应该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采取务实主义的态度加以改革。务实主义的改革避免了两种情况...

Read more

一则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故事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堪称奇迹。关于这个奇迹的原因,有许多故事可以讲;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故事,都可以浓缩成一则简短的故事,题名是“储蓄”。

  这则短故事的起点,是一个常识: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把今天的产出节省下来一部分,花到有利可图的投资上面,从而提高明天的产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无不如此。过去的地主老财,多数是靠省吃俭用发家的;当代的城市白领,花钱学习的热情高涨,自然也是希望提高自己的收入能力。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迅猛,一些人就把投资和基础设施划等号了。但是,投资远不止基础设施。企业更新厂房和机器设备,自然是投资的一部分;...

Read more

中国的创新不需要政府操心


  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不仅要总结过去做对了什么,更要展望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是非常新颖,也很有深意。

  如何去理解新的矛盾提法,怎样进行下一步改革?首先需要稍微回顾过去的成功道路。过去三、四十年里,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乃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这70年里,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资本积累方面,成就卓著。

  蔡昉教授讲过,克鲁格曼这一批新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积累没这么重要,有些国家也接受...

Read more

第二个百年目标可期,只要实际人均GDP每年增长3.64%


 

  “两个百年”是我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的宏伟目标。从目前来看,2020年的小康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2049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也是可期的。

  为激发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激情,需要把第二个百年目标更加具体化;同时,由于从现在到2049年还有33年的时间,制定一个中期目标也是必要的。

  本文着重研究第二个百年目标及其中期目标中我国人均收入和经济占世界的比例问题,并简略讨论一下实现这两个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个百年目标我国自2003年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之后,人均GDP稳步提高。到2015年,按即期汇率计算,我国的人均GDP达到802...

Read more

从中等收入强国到高收入强国


  “新时代”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对于“新时代”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放在历史的维度去解读,也就是现代化角度。只有从现代化的角度去解读,才能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刻的了解。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十几倍。但是值得反思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比如收入分配、财富分配变得不平等;此外,社会建设步伐也没有相应跟上。所以,我们要从这个高度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还没有...

Read more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周期


  改革开放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此时的中国经济与改革初年比较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与改革破冰期探索比较,政策方针是要稳中有进,着力解决周期与结构失衡矛盾,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未来开道;而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2012年以来,利率市场化加速,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进一步扩大;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简称“811汇改”)与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被纳入SDR新货币篮子,亦是金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时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肯定了过...

Read more

推动经济去杠杆,根本出路是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率


  我国整体经济的高杠杆率是高储蓄率造成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高杠杆率是一个大问题,也蕴含着较大的风险,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借到那么多资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流动性实在是太充足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做的,就不是紧缩流动性,而是促使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加有效地使用资金。

  就整体经济的杠杆率而言,一方面,我们可以依靠经济增长稀释货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更加有效的投资进而提高资产的收益率,以更多的实物资产来对冲货币增长。但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靠高速经济增长来稀释货币作用有限,而我国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也很快,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投资回报率...

Read more

央妈根本没有超发货币,别再冤枉她了!


 

  一、中国的巨额储蓄从何而来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发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采用了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没有这种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中国不会有这么快的增长,也不太可能有这么多的储蓄。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为中国贡献了巨额的储蓄。

  出口就是一种储蓄,GDP的恒等式是GDP=C+S=C+I+(X–M),从中得到储蓄等于投资加上进出口(S=I+(X–M)),这是一个恒等式,它两边是互相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国内平衡和国际平衡。如果国际平衡在上升,国内的储蓄肯定上升,或者说出口在上升,那么储蓄也会上升,但是有一部分出口带来的储蓄被进口消耗掉了,我国的情况是...

Read more

美丽的烦恼——如何用好中国的巨额储蓄


 

  一.中国的巨额储蓄从何而来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发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采用了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没有这种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中国不会有这么快的增长,也不太可能有这么多的储蓄。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贡献了巨额的储蓄。

  出口就是一种储蓄,GDP的恒等式是GDP=C+S=C+I+(X–M),从中得到储蓄等于投资加上进出口(S=I+(X–M)),这是一个恒等式,它两边是互相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国内平衡和国际平衡。如果国际平衡在上升,国内的储蓄肯定上升,或者说出口在上升,那么储蓄也会上升,但是有一部分出口带来的储蓄被进口消耗掉了,我国的情况是...

Read more